国家从来不会突然执行迁徙计划,一切计划早有铺垫!!
持续输出中,请各位网友点个关注呗~
各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2018年国家发改委就开始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课题研究?
2021 年 5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提出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加快实施 “东数西算” 工程。
产业的转移意味着人口的转移、经济的转移、地方政府政问题的转移。
华为乌兰察布云数据中心在内蒙古大草原,腾讯贵安数据中心藏在贵州深山水岛,微软将八百多台服务器沉入苏格兰奥克尼群岛附近的海底,spok 里乐奥数据中心离北极圈只有一百公里,一个比一个能藏。为什么这些公司要把服务器 “上天入海” 地藏?
中国启动了一项超大型工程叫 “东数西算”。一听这名字,你可能立马会想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东数西算是什么东西呢?“数” 指数据,“算” 指算力,东数西算的意思就是把东部互联网的数据送到西部去算。大家看这张图,根据东数西算工程的具体规划,中国将在内蒙古、宁夏、甘肃、成渝、贵州等地建设八个国家算力枢纽,并在张家口、芜湖、韶关等地建设十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规划中除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个数据中心外,其余的全都布局在中西部城市。
东数西算工程的具体规划
为什么要把数据中心建到西部去啊?首要原因就是电费便宜。数据中心耗电耗到什么地步呢?2020 年全国数据中心共耗电 2045 亿千瓦时,相当于三峡大坝两年的发电量。
都不诚实表示:我自己平时都要节约用电,不然都可能拉闸,你这一年吃掉我两个三峡大坝,你让我点蜡烛去吗?西电东送千里迢迢送来的电都被你消耗完了,这肯定不行,干脆把你们直接建在西部。
现在光纤传输速度都是毫秒级别的,几千公里距离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2020 年全国数据中心共耗电 2045 亿千瓦时,相当于三峡大坝两年的发电量。
那西部电费有多便宜呢?根据贵州今年二月份出台的《贵安新区强省会招商引资若干政策措施》显示,直管区范围内大型数据中心一度电只需要三毛五,而上海这边的商业用电要一块钱一度,贵了将近三倍。
对于这点,几年前的挖矿老哥肯定深有体会,他们当年把显卡买空,钻进四川深山,硬生生把四川挖成了世界矿都。
另外,我们要知道中国电力结构七成是火力发电,按照 2020 年全国数据中心两千亿千瓦时计算,相当于要烧六千万吨煤,排放 1.6 亿吨二氧化碳。
碳中和还搞不搞了?2060 年的承诺放出去还算不算了?肯定要算的。那大数据时代,你盖不盖数据中心啊?肯定也要盖的。那怎么办?顶着污染盖吗?因为能耗实在太大,人家都说这是数据中心的 “原罪”。
这么搞以后数字产业的领导去开大会能抬起头吗?所以搞数据中心的首要目标是,你必须得往 “零碳” 路子走。所以我们更要把他们塞到中西部地区,用那些水电、风电、光伏这些清洁能源。
华为为什么跑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去啊?那个地方被称为 “空中三峡”,风电之都。没有什么东西比常年开机稳定好电的数据中心更适合用这些。
“空中三峡”
第三个原因,中西部地区凉快。这里有个重要指标叫 PUE(电能使用效率),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 IT 设备消耗能源的比值。比如你这台服务器功率是一千瓦,但机房总共却消耗了一点五千瓦的电量,这时候 PUE 就是一点五,多出来的零点五千瓦大部分都是为散热耗掉的。
PUE 越接近1,表示一个数据中心越 “牛逼”。东数西算文件上就写了,东部地区数据中心的 PUE 指标必须控制在 1.25 以内,西部地区必须控制在 1.2 以内。
现在是什么情况呢?现在很多数据中心 PUE 在二到三之间,这些未来都要通通关停。
如何把 PUE 指标降下来是一门技术活,但它最大的前提还是先利用好自然界里面本来就有的条件。比如贵州气温常年稳定在 18 度左右,内蒙古凉茶铺年平均在 0 到 6 度,服务器在那,三十三度快风道搞好硬盘都能吹感冒了,“草原云谷” 这个名字就这么吹出来。
贵州和乌兰察布这两个地方数据中心很多,江湖人称 “南贵北乌”,以后这样的中西部城市还会越来越多。
俗话说得好,农业社会修水力,工业社会靠电力,数字时代靠算力,算力就是生产力。目前国内数据中心的规模达到五百万标准机架,算力为每秒一万三千亿亿次浮点运算,位居全球第二。
有人肯定要问,花这么大精力建大数据中心干什么?我平时在网上刷刷视频,买买东西,要算力?路走窄了,兄弟。
大数据中心只是第一步,放了个棋盘而已,真正的重头戏是未来十年各行各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到时候大规模的数据都要算,那是星辰大海啊。我们现在走慢一步都要出大问题。
那之前我用 PR 做视频字幕,得手动一条一条对齐,十分钟视频字幕就得做一个小时,真的好累。最近发现某些平台出的剪辑软件,把文案导进去后自动识别对齐,五秒钟搞定,这就是算力提升带来的生产力提升。省下这一个小时,不会让任何人丢掉工作,只会让做视频的我省去机械劳动,早点下班休息。
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上写了一个比较直接的结论:算力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 GDP 增长千分之一。这个时候我知道大家肯定在关心一个问题:中国的各行各业该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呢?靠自己吗?让码头的塔吊员去写代码,不现实。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数字技术领域的公司去做事,去大平台去搞基建。
我拿华为举例子,华为这几天开了一个 2022 华为分析师大会,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说了一句话,简单易懂。他说:“对所有企业来说,没有人会去怀疑数字化该不该做,大家更关心的是数字化怎么做,做的有多快,有多好。”
企业在数字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不同,面临的挑战也各有不同。华为以自己十来年数字化的积累,提出一个 “一切皆服务” 的概念,把技术设施、技术以及经验通通匀化服务化,不但要把基建搞好,还教企业怎么用。
这两年华为被美国制裁,手机业务很惨,但就是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华为把钱全部砸到研发,投入 1427 亿,全球研发投入排名第二,仅次于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大家顺带可以看看这张榜单上其他公司的排名,再看看哪些公司没有上榜,点到为止。那这么高研发费用换来的是什么呢?是华为 5G 专利组数全球第一,占比 14%,排名第二的是高通,占比 9.8%。
只要这个世界上的国家以后还坚持全球化贸易体系,通信这方面华为他们就绕不过去,这种东西才是一个大国的底气。
投研发的目的是保持领先,两年多以前华为首次提出了 5.5G 的概念,这段时间一直在搞研发,取得了不少成果。这次分析师大会他们又顺势提出了 F5.5G 的产业愿景。
F5.5G 是什么?我们知道常说那个 5G 一般是指无线网,是天上的网,但日常我们还会经常用电脑或者工业互联网,信号得靠光纤传,光纤通信如今也发展到第五代了,就是 F5G。
有人可能会说,这跟我有啥关系?我 5G 用起来都卡,F5.5G 就不卡了?的确,我们普通消费者日常用手机,因为基站远近、运营商套餐、手机配置等原因,经常感觉到 5G 不好用,所以对这种毫秒级别的技术提升感受不到,但产业领域不一样,差之毫秒,失之千里。
华为只有保证自己在 5.5G、F5.5G 这些通信基础上的持续研发、持续领先,才能做好未来的数字化基建。
前面我们说去年华为消费者业务下滑严重,但是在 B 端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上,华为仍在稳步发展,这才是华为的根本。去年华为宣布成立五大军团,包括煤矿军团、海关和港口军团、智慧公路军团、数据中心能源军团与智能光伏军团,听名字就知道这是要打产业数字化的硬仗。
细说一下光伏,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华为十几年前就进入了光伏领域,并且在核心部件光伏逆变器的市场上做到全球第一。
去年华为帮青海共和县建造了一个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占地面积 56 平方公里,相当于八千个足球场大小,每年可以发电 51 亿度。
而且这是一套智能光伏系统,一般光伏板不是固定的吗?但华为这个装了一套跟踪支架,通过 AI 算法根据天气环境实时调整光伏板的角度防晒太阳,还配了云监控系统,哪块光伏有问题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自动识别找出来。
最有意思的是,之前这地方是一片戈壁沙丘,建了光伏电站之后,光伏板挡住太阳,减少了地表的蒸发,从而间接提高了土壤水分,慢慢的植被又长起来。
如今这里七百多万块光伏板组成了一片蓝色草原,羊群在光伏板下自由奔跑,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人想吟诗一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板低见牛羊。”
华为自己的光伏电站自从 2012 年就开始建设了,在东莞华为南方工厂、华为杭州研究所、苏州研究所、南京研究所等屋顶广场搞了总容量 19.5 兆瓦的智能光伏系统,但南方工厂一个地方每年就能发一千七百多万度电,可满足工厂基地里面 10% 的用电需求,每年节省电费一千八百多万。
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因为手机业务线的收缩,华为这两年好像跟隐身了似的,但我上华为企业业务官网看了一下,发现他们在基建领域一直努力耕耘。
从三峡东岳庙数据中心到空中云南一体化机场,从新能源智能矿山到云南电网数字化平台,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F5G 全光校园到中山智慧城市,天南海北,各行各业,慢慢做,这些都是未来数字中国的地砖。
那么多地砖靠一家公司做够不够?不够,需要更多公司未雨绸缪来啃硬骨头,需要更多公司来做这些真正提高生产力的事。
动一动发财的小手,关注点赞+收藏,一键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