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地方财政是个复杂的谜团,在外人眼中明明是当地“最有钱的地方”,可却经常听到它们“哭穷”。
当地方财政问题被曝光之后才知道:原来它们不是“哭穷”而是“真穷”,钱都这样子被花完了。
一、土地收入锐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土地出让金就像闪闪发光的“金矿”一样,为地方财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大家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土地拍卖视频,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每次政府只要土地拍卖成功,就意味着地方财政钱袋子又鼓了一些,这些拍地收入大部分都会归当地财政所有。
当然,土地出让不仅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推动当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土地财政”。
可是好景不长,这座曾经让地方财政引以为傲的“金矿”,近年来却慢慢变成了“沙漠”,失去了原本的光彩。
时间追溯到2021年,当时一块土地出让金还高达上亿元,是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可那之后,土地出让金大幅度的下降。
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政府“卖地”的速度。
到了2024年,全国的土地出让金同比下跌了25.4%。
背后的“罪魁祸首”,还得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开始说起。
遥想当年,房地产市场真的叫一个“火爆”,开发商们争抢着要买地,生怕慢了一步就被其他公司抢先。
所以地方政府推出的土地供不应求,很多房地产公司不惜出高价竞拍,就希望能把这片地收入囊中,建造更多的居民楼、商场。
当然,那时候的老百姓也确实给力,哪怕顶着高昂的房价和房贷,也想要买一套心仪的房子,有个小窝。
可现在不一样,人们对于房子的执念没有那么强,以至于很多房地产公司的商品房销售不完,资金无法快速回笼,影响下一步的开发计划。
另外,国家为了打击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泡沫,更是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让房地产开发商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投资策略。
房地产市场就好像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国家管控严苛,老百姓买房欲望不大,开发商只能谨慎投资少买地、少建楼。
为了走出这个恶性循环,提高当地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通过土地供应,或者降低土地拍卖价格补救一下。
可即便如此,房地产开发商还是不敢轻易拍卖,尤其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没有人愿意拿金钱开玩笑。
到最后,地想要卖出去太难,只能接受卖地收入骤减的事实,另想其他办法,寻找其他的收入来源。
二、福利开支太多
当地的教育、养老、医疗,都是财政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
要是每一项都落在当地财政身上,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真的不敢仔细计算。
先来说说教育,都说“穷什么,不能穷教育”,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财政部门每年在教育上的投入,真的是不计其数。
试想一下:孩子从小学到初中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部分产生的费用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由谁来出呢?
更何况,现在的学校都在改造升级,不仅硬件设备要达标,而且还要配备很多现代化的软件设备,哪一样不花钱呢?
学生不需要交学费,就能免费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学习,这全部都得益于当地的财政部门。
更别说在校期间产生的其他费用:电费、水费,校园的维护费用,这部分都可能需要财政来承担。
最重要的是,连老师的工资都是当地财政负担,若不是有它们的大力支持,老师和孩子哪能有如此好的待遇呢?
秉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当地财政只能咬紧牙关,顶着巨大压力往教育上砸钱。
再来说说养老保险,这也是一个让当地政府头疼又无奈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意味着退休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而在职的年轻人逐渐减少。
通俗来说就是:按月缴纳养老金的年轻人少了,而每月领取退休养老的老年人多了,照这样下去当地财政肯定要入不敷出。
更何况,每月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部分很少,和领取的养老金数额相比,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不够的部分,当然还得要当地财政来补贴,总不能让退休的老年人生活受到限制吧?
最后说说医疗保险,很多人只看到了每年缴纳的医疗保险数额上涨,却没有想到当地财政的压力。
近些年医疗保险上涨的很厉害,从最初的几十已经涨到现在的四百,翻了十几倍。
以至于人口比较多的家庭,都萌发了不再缴纳医保的想法,毕竟一家人就需要好几千元,还不一定用得到。
说实话,医疗保险还是很有必要的。
毕竟生病是谁也预防不了的事情,万一有一天真的需要呢?
现在人都注重健康,身体只要感觉不舒服,就会选择到医院检查。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很多费用,需要当地财政报销的项目也会增加。
老话说积少成多,可能一个人需要报销的医疗费用没有多少,可要是几百个,甚至几万个呢?积累在一起,也不是小数目。
福利开支就像“无底洞”一样,不管当地财政怎么填,都永远有缺口。
可医疗、养老和教育又是民生建设,是推动当地发展的先决条件,这部分费用没有办法省略。
因此,当地财政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支出,争取在别的方面缩减支出,试图把开支降下来。
三、突发事件太费钱
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当地财政只能时刻准备着。
就拿此前的疫情来说,几乎全国各地的财政都是掏空家底,说不定之前多年的积攒都用了。
老百姓只知道疫情发生后,被封控在家里不能外出,却不知道当地财政部门要承担多大的压力。
印象最深的就是排队做核酸,从医护人员的防护服,到做核酸使用的医疗工具,哪一样不需要花钱呢?
若只是一两次还好,可疫情持续了很久,严重的时候很多地区几乎天天做核酸,产生的费用应该也要过百万了吧?
更别说核酸检测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隐形的费用没有计算。
连夜建造的隔离点,医护人员的工资,志愿者的吃喝,若是把这些费用都加在一起,不亚于核酸检测。
疫情发生之后,给当地的经济也带了巨大的冲击。
所有的工厂停工、企业停产,为了照顾和刺激当地的发展,很多政府提出了“减少税收”的政策。
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好事,疫情期间减免了税收,但也从侧面说明:当地财政原本就不多的税收收入也在大幅减少。
没有税收收入,还不得不承担采购医疗物资和其他方面的支出,对于原本就不太富裕的当地财政而言,真的是雪上加霜。
再有就是怎么都躲不过的自然灾害,也会打得当地财政措手不及。
这些年,时不时就会出现台风、暴雪天气,这样的自然灾害过后,也需要当地政府拿出不少资金重建。
可能有人会说:每次有自然灾害的时候,其他地区的人都会献爱心,捐款、捐物……可这只能减少一部分的开支。
一次自然灾害会让整个地区都损失惨重,大家看到的捐款捐物只能暂时缓解眼前的困难。
等到灾害过去的重建问题,还是得要当地政府善后。
不合理的投资项目,也就是所谓的“面子工程”,也属于突发情况。
之所以将它们归结到突发情况中,是因为这部分的支出原本可以节省,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面子”,产生的费用。
就拿贵州独山县政府斥巨资打造的“天下第一水司楼”来说,原本是想着开发当地的旅游建设,推动经济。
可谁曾想,数十亿打造的“面子工程”,居然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好处,时隔数年可能连最初的投资费用都没有“赚”回来。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最后都只能由当地政府自咽苦果,独自承受。
这些错误的投资,再一次成为沉重的包袱,加剧了当地的财政紧张。
原以为当地财政“叫穷”是场面话,谁曾想背后居然暗藏这么多“秘密”,它们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
说白了,当地财政吃紧的原因就是“支出多,收入少”,若是能重新调整方向,说不定还有改善的空间。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悄悄史话 2024.08.19 《被曝光后才知道的真相:地方财政吃紧的原因,钱都是这样子花光的》
有趣的火烈鸟 2024.09.27 《被曝光后才知道的真相:地方财政吃紧的原因,钱都是这样子花掉的》
史海甄客百晓生 2024.10.01 《被曝光后才知道的真相:地方财政吃紧的原因,钱都是这样子花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