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多了咋还过得紧巴巴?货币供应量创纪录,物价非但不涨反而还在跌,这到底是什么诡异的经济现象?还有更匪夷所思的,明明货币印了一大堆,老百姓和企业的腰包咋还是瘪的?这里头水究竟有多深,咱今儿就来扒一扒。
央妈印钞机似乎从没停过,wind数据显示,截止今年10月末,M2余额已高达309.71万亿元。这可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看到这么多钱,咋想想都觉得心惊肉跳,会不会出现恶性通胀啊?"一位老百姓忧心忡忡地说。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非但物价没见涨,反倒房价一路下跌。这让大伙都直犯嘀咕,不是说好了央行一印钱通胀就来了吗,咋这会儿感觉更像通缩呢?
数据和百姓的直观感受印证了这一判断。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下跌0.3%,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大家的日常消费明显缩水,很多人甚至患上了"消费恐惧症"。一位市民无奈地表示:"现在花钱真的得掂量掂量,哪怕买个酱油醋都要算计一番。"
那么,在货币大水漫灌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为何反而陷入通缩泥潭?说到底,还是需求不足。毕竟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但近些年,这三驾马车却全趴窝了。
出口首当其冲受挫,俄乌冲突、美国加征关税,让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雪上加霜。更要命的是,疫情之下,很多企业元气大伤,投资的热情也被浇了一盆冷水。传统产业需求萎缩,新兴产业投入大、见效慢,这都让投资这匹马失去了动力。
至于消费这根独苗,本该成为救命稻草,但也因为老百姓收入增长乏力而捉襟见肘。政府想方设法地去刺激消费,但收效甚微。就连12万亿的地方债,似乎也没能直接转化为百姓的消费热情。
更让人唏嘘的是,印出来的钱也没流向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体系里"空手转了个圈"。一方面,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降低了,对资金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百姓也不敢贸然举债消费,生怕哪天日子过不下去了。
通缩阴霾下,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有四点建议,今明两年最好谨慎为好:
1.不要盲目投资股票、基金。别被所谓的"高收益"诱惑,风险同样很高。
2.避免过度消费、提前消费,不要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3.谨慎选择创业。创业固然是个"搏一搏"的机会,但风险和不确定性都很大。
4.理性看待购房。尽管房贷利率下调了,但买房依然是个巨大的经济负担。
当然,国家正在多管齐下地应对,未来必将柳暗花明。对内大力度刺激内需、提振消费,对外则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财政、货币两大政策工具也在发力,力保通胀不会大幅反扑。面对这些利好因素,我们大可保持乐观和信心,只是在具体行动上还需多些理性和克制。
结语:
越是困难时刻,越需要头脑清醒、步伐稳健。对很多人而言,在通缩的阴霾下,收敛锐气、韬光养晦或许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毕竟,太阳总在风雨后,守得云开见月明。你又如何看待在当下这个大环境里,普通老百姓的"钱袋子"和"脑袋瓜"该如何平衡呢?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