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又一集团暴雷!
金恪集团的老板连夜注销公司,玩起了人间蒸发,只留下一地鸡毛和愤怒的投资者们。
投资者亏损高达百亿,而且该集团的投资者几乎全是辛苦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攒点钱的老年人。
在这场骗局中,就连金恪集团的员工也没能幸免。
许多人不仅没拿到工资,还因为被公司诱导投资了公司的产品,欠下了高利贷。
那么,金恪集团到底用了什么手段,把这多人骗的团团转?
“真诚”的骗子
要说金恪集团的骗术,堪称“声东击西”的教科书范例。
员工们一面摆出亲切和蔼的面孔,一面暗中盘算如何让老人们掏空钱袋。
他们戴着“孝顺”的面具,逢年过节提着大包小包去拜访老人家送米送油嘘寒问暖。
为了完成公司的业绩,员工们恨不得把“干儿子”“干女儿”的牌子挂在脖子上。
这一招投其所好,老人们还不是被哄得晕头转向?
紧接着,他们会在闲聊中巧妙地把话题引到养老上。
然后摇身一变成了“理财专家”,滔滔不绝地吹嘘自家的投资收益有多么诱人。
他们用“存款不如理财”的言论蛊惑人心,搞得老人们心痒难耐。
再看看账户里不时多出的“回报”,老人们彻底被收买了,恨不得把攒了一辈子的钱全部投入进去。
可是好景不长,2023年公司内部的秘密开始渗透出来。
裁员、减薪的消息像瘟疫一样蔓延,高管们跑路的速度比兔子还快。
一些眼尖的投资者嗅到了危险的气息,质疑声四起。
可那些老人们还沉浸在暴富、养老的梦想中,不愿意醒来。
2024年10月,金恪集团旗下的酒店、旅行社开始陆续关闭。
26日,公司还厚颜无耻地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推迟召开投资者大会,把投资者们晾在一边。
老人们慌了神,赶紧跑到公司讨要说法。
员工们见状立马换上职业假笑,信誓旦旦地保证,公司这是在“转型升级”。
他们坚定的告诉投资者,公司马上就要大干农产品生意,保证让大家赚个盆满钵满。
老人们半信半疑,但望着账户里曾经丰厚的回报,心中又燃起了一丝希望,决定相信他们。
谁曾想,12月21日一大早,当老人们兴冲冲赶到公司时,迎接他们的却是紧闭的大门和死寂的楼道。
墙上的欠费单铺天盖地,什么物业费、水电费应有尽有。
老人们傻眼了,有的气得脸色铁青,有的甚至当场晕倒。
而最让人唏嘘的是,那些原本以为自己是“局外人”的员工,竟也沦为了“主角”。
原来,普通员工并不知道公司的“黑幕”,而且他们每月都有高额的业绩指标。
与此同时,公司还向员工承诺,“云经营”模式下员工每年至少有10%的收益。
高额诱惑,加上业绩指标,许多员工不惜自掏腰包,拉家人下水,甚至借高利贷来投资。
但随着金恪集团的彻底爆雷,警方火速立案,员工们被一个个带走,替公司背了黑锅。
那么,骗了这么多人的金恪集团,到底是什么来头?
金恪集团
金恪集团,这个闹得沸沸扬扬的“明星企业”,其实早在1999年就悄然诞生了。
它最初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靠着卖农产品和经营几家酒店度假区勉强度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恪集团像一株野草般疯狂生长。
2000年到2010年间,它的旅游业务如同坐上了火箭,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整个集团的业务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2014年,金恪集团决定在上海浦东扎根。
它大手一挥,租下了整栋写字楼,开业仪式搞得如此之大,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我们来了!
这一切,都为金恪集团营造了一种“实力雄厚”的企业形象。
随后,金恪集团打起了“乡村振兴”和“特色农业”的旗号。
它宣称要投资山桐子产业,种植茶叶,开设葡萄酒庄等等。
那个时候,金融市场大环境本就乱象丛生,各种打着看似高大上旗号行骗的模式层出不穷。
例如一些披着“共享经济”“新消费返利”外衣的骗局,在市场上屡见不鲜。
金恪集团就巧妙地借鉴了这些骗术,再把自己包装得更加隐蔽。
它表面上和那些常见骗术不同,实则骨子里都是利用人们的信任来行骗。
公司高层将自己的项目说得与时俱进,非常契合国家政策和市场热点。
投资者们听了,不禁点头称赞:这个项目有前景,有保障!
于是,大批投资者就这么一步步掉进了陷阱里。
到了2017年,金恪集团又盯上了一块肥肉——康养产业。
它推出了一系列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投资项目,口号喊得震天响:养老没烦恼,投资有保障!这一招可谓是抓住了老年人的心理。
他们渴望晚年生活有保障,而金恪集团精心编织的养老梦,恰好击中了他们的软肋。
2019年到2023年,借精心包装的“实力”和虚假的“业绩”,金恪集团连续五年被评为AA+信用等级。
这个荣誉成为了他们最为有力的营销工具。
起初,当“金恪艳阳”项目刚推出时,并没有太多人相信。毕竟,天上哪会掉馅饼?
但金恪集团的老总王建峰似乎天生就有一种魔力。
他平易近人,关心农民生活,亲自带着投资者们跑遍全国的工厂、度假酒店进行实地考察。
在他的“导游”下,老年人亲眼看到了“产业”的“蓬勃发展”。
可老年人哪里知道,这背后全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那些工厂、度假酒店,要么是临时租来装点门面的,要么就是虚报产值、夸大经营状况。
就连展示出来的项目资料,都是经过造假的。
虚假的产业调研报告、伪造的政府合作文件、夸大其词的市场前景分析……
在这些所谓的“前景”中,老人们的信心迅速生长,坚信自己的钱投到了实实在在的项目中。
当第一年的收益到账时,他们最后的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了。
很多人开始加大投资,甚至把全部的养老钱都投了进去。
他们哪里知道,早在2022年,王建峰就开始变动股权,转移资产了。
2023年,王建峰将部分资产转移到了海外,为最后的“暴雷”做铺垫。
而现任法人任松,只是一个代言人,间接持股0.2263%,根本没有实权。
警惕投资骗局
金恪集团之所以能轻易将老年人作为目标,根本原因在于监管体系的漏洞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随着社会老龄化浪潮的汹涌,养老市场的需求可谓是旺盛到了极点。
养老产业兴起,各路资本疯狂涌入。正规的企业在艰难探索发展,努力填补资金缺口。
可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浑水摸鱼,和正规军混在一起,搞得整个市场鱼龙混杂。
此时的监管缺位,无疑为这片“蓝海”打开了非法集资的闸门,使其沦为骗局滋生的“温床”。
骗子们看到有利可图,立马蜂拥而至,毫无防备的老人就这样落入圈套。
当骗局终于被揭开,部分高层被警方问话时,投资者才发现真相远没有那么简单。
骗子们早已通过复杂的股权操作,将资产转移得七零八落。
警方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追查资金流向,被骗的钱能追回多少,只怕是个未知数。
事后,投资者们后悔莫及,子女们心疼无奈。
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需要提高风险意识,保持理性投资。
天上掉馅饼的事,往往就是陷阱。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让骗子钻了空子。
从金恪集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汲取许多教训。
骗子们的手段可能千变万化,但其本质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了解他们的伎俩,我们才能提高警惕,不被蒙蔽。投资时需保持清醒,警惕高回报的诱惑。
切勿轻信不劳而获的“馅饼”,以免落入精心设计的骗局。
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我们要学会评估风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决定。
另外,我们要提高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遇到可疑的投资项目,一定要尽职调查,不要轻易签署任何合同。
如果不幸被骗,也要积极收集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同时,作为子女,我们也要多关心老人,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
不要让他们成为骗子的目标,更不要让他们的晚年在骗局中度过。
除此之外,监管部门也要吸取教训,及时亡羊补牢。
针对养老的投资项目审核需要更加严格的流程,要求企业提供详细真实的资料,或实地考察。
在监控企业资金流向方面,也要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时盯着资金的动向。
一旦发现异常,监管部门需要及时介入。
社区也应该开展加强投资者教育的活动,向老年人宣传怎么识别投资骗局。
结语
金恪集团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提高警惕,守住自己的“钱袋子”。在这个充满陷阱的世界里,我们唯有用智慧和理性武装自己,才能不被骗子们牵着鼻子走。希望监管部门能与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更加诚信的投资环境,让每一个人的晚年都能安稳度过。
【参考文献】
新京报-2024-12-22——《金恪集团、艳阳度假等涉嫌非法集资被上海浦东警方立案侦查》
华夏时报-2024-12-29——《许诺养老旅游项目高回报,“金恪艳阳”涉嫌非法集资被立案侦查,记者实探“已人去楼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