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admin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提起中国的通信企业,很多人都知道华为和中兴。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有一家通信公司——巨龙通信,它才是当时中国通信行业的领导者,华为、中兴也只能排在它身后。


1990年之前,国内的通信技术十分落后,高端通信设备几乎全靠进口,通信市场被日本、美国、瑞典、法国等七国企业垄断。


他们甚至还断言:到20世纪结束,中国都研发不出大容量程控交换机。


谁也没有料到,几年后,一个叫邬江兴的人,也就是后来巨龙通信的董事长,就成功研发出了HJD04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大容量程控交换机。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巨龙通信04机的成功面世,彻底改变了通信市场被垄断的局面,迅速成为了国内通信行业的领头羊。


如流星般出现的巨龙,成为了当初的民族之光。


令人遗憾的是,巨龙的辉煌并没有延续太久,没过几年,它就被华为、中兴等一众后来者赶超,直到新世纪到来之后,彻底消失在了大众视野中。


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条巨龙从浪潮之巅,沉入到深海里?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国内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我国很多领域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通信行业也不例外。


1978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只有0.38%,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


即便是相对发达的上海,平均每100人拥有的电话数量也只有1.7部,而同期的美国纽约是80.2部/百人,日本东京是66.1部/百人。


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后,市场逐渐活跃,尤其是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开始涌现,外商们也纷纷进入中国。


全社会通信需求急剧增长,严重落后的通信基础设施,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阻碍。


在那个经济即将腾飞的年代,一个没打通的电话,就可能痛失几百万、上千万的业务和投资。


当时流传着一段顺口溜,描述外商来中国考察的情况:一问电话二问路,第三才是谈项目。


还有这么一件真事:澳大利亚外商到国内考察后,需要打国际长途回总部汇报,但那会儿我国至澳大利亚还没有国际电话直达电路,得通过人工台从欧洲转接,整整三天时间,电话都没能打通。


国内通话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全国三分之一的市话和绝大多数长话需要靠人工接续,打长途还得去邮电局排长队,肚子饿了忍着,想上厕所憋着,排到了也不一定打得通。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邮电局的公用电话局


为了满足巨大的通信需求缺口,邮电部门只能进口国外设备进行应急扩容,由于资金紧张,很多都是已经淘汰的设备。


这些机器不仅运行维护成本高、抗干扰能力差,还经常出故障,非常影响通话质量,打不通、听不清是常有的事。


直到1983年后,国内开始大规模引进数字程控交换机,这一状况才得到了改善。


此后,我国通信市场便被日本、美国、比利时、德国等国的企业所垄断,由于各地引入的设备厂商和型号不同,被称之为“七国八制”,通信网络也处于分割状态。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那时,我国每年仅服务费,就需要支出数十亿美元外汇。


这些西方巨头们把控着先进技术,把我国的通信市场比喻为“上帝留下的最后一块蛋糕”,甚至还断言:即便到20世纪结束,中国人也搞不出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


然而,中国向来不缺奇迹。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数字程控交换机被大规模引进后,我国的基础通信能力得以快速提升,但通信网络也被“七国八制”分割,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更何况,通信网络安全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这等核心技术,不能长久依赖他人,卡脖子的问题必须解决。


交换机,是通信建设的核心,我国整整落后了30年。


198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在使用程控交换机,通信技术步入计算机水平;


而我国当时还依赖于纵横制交换机、步进制交换机,这些设备大多都制造于1950年代,停留在机电模拟技术。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纵横制交换机


那时,邮电部门曾尝试过逆向开发,但无奈技术差距实在太大,始终没能成功。


直到邬江兴带领的科研团队出现,僵局才得以打破。


1985年,原本在军队负责高速计算机科研项目的邬江兴,带着15个年轻人,投身到程式交换机研发中。


邬江兴团队有着丰富的计算机知识,但对通信领域了解很少,甚至连电话交换机的原理都不太清楚。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时间紧任务重,从头开始学根本不现实,想要取得突破,他们只能从熟悉的计算机领域去破局。


独特的视角,给他们带来了灵感:干脆也不去设计什么程控交换机,而是设计一个能打电话的计算机。


这一思路上的转变,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历经6年的时间,花了不到600万人民币,1991年邬江兴团队成功研发出中国首台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HJD04机。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HJD04机的诞生,不但打破了发达国家在通信技术上长达二十多年的垄断,在性能方面也能和进口设备正面硬刚:


支持接入10000个有线固定电话,还可以进一步扩容,并且在交换机标志性指标——忙时处理能力方面,一举打破了当时西门子所保持的世界纪录。


“在国有企业纷纷与外资合营或被收买兼并后,04机送来了一股清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给了它高度评价。


当时,04机也被人亲切地称为:中华争气机。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04机价格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1/10,性能上还更优,再加上政府和军队背书,上市后销量节节攀升。


最忙时,十几个小组出动安装,最快23个小时就安装开通一个电话局,国内通信市场终于不再被外国巨头把控。


1995年,04机在全国已经部署了1300万线之多,总销售额超100亿元。


同年,为了更好地推进04机的产业化,由国有企业合并组建而成的巨龙通信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邬江兴担任董事长。


巨龙通信可谓出场即是巅峰,从“巨龙”二字也能看出,它被寄予了极大的厚望。


04机的出现,在国内通信领域卷起了惊涛骇浪,然而巨浪之下,危机也在悄悄酝酿。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这边,巨龙在高端设备市场与外国巨头正面硬刚,另一边,中兴、华为、大唐也在默默发育。


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与巨龙通信一起,从七国手中夺回这块“上帝留下的最后的蛋糕”。


1985-1987年,中兴和华为相继在深圳成立。


初出茅庐的它们,选择了迂回战术:从农村包围城市,先研发传统的小容量程控交换机,去占领当时被巨头们忽略的农村市场。


几年后,中兴和华为便先后推出了农话交换机:ZX500A和C&C08A,并在农村市场大获成功。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当时的邮电部研究院(大唐电信的前身),也早在1986年,便研发出了2000门的数字程控交换机:DS2000。


1993年,西安大唐电信从邮电研究院分离出来,正式加入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角逐。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有了技术和资金的积累,中兴、华为、大唐都开始着手研发大容量数字交换机,随后,国产万门级数字交换机迎来了大丰收。


1995年,在西安大唐电信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大唐电信,研发的SP30数字程控交换机通过邮电部鉴定,单机容量达到10万门。


同年,中兴的大容量交换机ZXJ10获得入网许可,华为也成功推出万门容量级C&C08C数字交换机,正式进入大型机市场。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至此,国内通信行业形成了“巨大中华”四足鼎立的格局。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凭借自主技术和更低的价格,“巨大中华”大规模占领市场,把七国的设备价格,一路从每线300-500美元打到了50美元。


有着先发优势的巨龙,依然占据着四巨头榜首的位置,巅峰时期,巨龙通信的04机,占到了全国网上运行交换机总量的14%。


但透过辉煌的战绩往细处看,1995年的巨龙通信,其实已经危机四伏。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一方面,随着中兴、华为、大唐的崛起,04机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巨龙通信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另一方面,巨龙通信由多家机构、国企组建而成,内部组成复杂,资方、技术方、供货方各自为战,内部管理非常混乱。


更为关键的是,当初为了扩大产业规模,04机采用的是授权生产,产量确实提上去了,然而巨龙对授权厂商的实际经营和管理控制有限,导致这些厂商看似同属一个集团,实则各管各的。


授权厂商为了冲销量拿业绩,设备招标时,多个04机生产商同场竞标,彼此之间互相杀价,形成了激烈的恶性竞争。


站在上帝视角,我们必然会疑惑:面临着外部和内部的双重挑战的巨龙,难道没有危机意识吗?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处于行业飞速发展的节点,在红火的市场以及猛增的销量面前,所有问题似乎都能往后放,只要王牌产品04机不出问题,巨龙在市场上依然是强者。


怕什么来什么。


1996年元旦,十几台正在运行的04机出现故障,导致通信网络中断,故障爆发后,巨龙由于内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行动,问题迟迟没解决。


最终,巨龙通信被勒令停业整改7个月。


中兴、华为、大唐等公司在这期间,抓住时机迅速扩张,抢走了很多市场份额,巨龙通信开始陷入被动。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1996年,巨龙在故障危机后,进行了第一次资产重组,调整了内部股本比例和管理层,试图解决内部管理问题。


只不过巨龙在创建之初,就是由邮电部、军队等多方面的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合并而成,多方背景掺杂其中,股权结构复杂,要想彻底解决问题,难。


同时,邬江兴及其技术团队属于军队编制,性质特殊,无法直接参与经营,使得巨龙从一开始,技术方就游离于企业经营之外,无法与设备制造、销售形成一体化。


因此,这次资产重组并没能解决症结。


04机在国内市场上也渐渐“卖不动了”,部分地区也在逐步拆除04机,换上了华为、中兴的设备。


拆下来的04机,运往了更偏远的农村,这与当初中兴、华为的“农村包围城市”路径正好相反,实在令人唏嘘。


同行们在全力加速,不断投入研发、提升服务、抢占市场,而巨龙却忙于治理内务,04机之后再也没有能打的新产品。


企业发展一旦按下暂停键,走向消亡便是时间的问题。


1998年,华为销售额达到89亿元,中兴为40亿元,巨龙则是30亿元,大唐电信销售额也有9亿元。


更致命的是,1998年,中央颁布禁令:军队人员不得经商,邬江兴等核心技术团队的退出,成了压倒巨龙的最后一根稻草。


新世纪到来之后,巨龙通信经历了多次重组,都没能让这条巨龙重新焕发生机。


反观“巨大中华”的另外三家企业,虽然在大容量交换机的研发上,在起步阶段都落后于巨龙,但后来全力追赶,最终实现了反超。


进入21世纪,移动通信浪潮滚滚袭来,这三家公司也迎来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大唐电信押宝3G,一时间风光无两,只不过3G时代太过短暂,几年后就已经是4G时代,大唐电信也从此一蹶不振,如今已面临退市风险。


而中兴和华为在通信领域频繁交手,各有胜负,后来在面对小灵通技术时,走上了不同的路。


中兴看中了小灵通的商机,小灵通风靡全国时,中兴也收获了巨大的利润。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华为经过研判后认为,小灵通是过时的技术,不值得投入太多资源,因而错过了这次机会,正因如此,华为也抢先一步,进军国际市场,在海外市场上与国际巨头展开较量。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无论“巨大中华”各自的命运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对于中国通信建设的发展都功不可没。


从1991年04机诞生之初,到1997年8月,不过6年时间,我国县级以上城市就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


电话再也不是奢侈品,普通百姓也能用上了,初装费从最初的5000多元,直降到两三百元,最终实现了免费装机。


据统计,我国的固定电话用户从1978年的192.5万户,到2012年底,提高到了2.8亿户,增长143.5倍,电话普及率也从0.38%提升到了103.1%。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曾碾压华为的通信巨头:巨龙,是如何消亡的?


巨龙的倒下,尽管有时代和体制的特殊性,但它所面临的很多问题,在企业发展中也存在共性,给企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辉煌总是迷人眼,在销量持续攀升、营收高速增长时,许多问题都会被掩盖,如公司管理、技术迭代、市场变化、竞争对手的追赶,企业决策者们,在一片叫好声中,是否能够保持冷静,理智而客观地看待并解决这些问题,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


暂时领先的技术成果和先发优势,或许能让企业在市场中短暂地独占鳌头,但如果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不去投入研发、更新产品,就只能等待被市场淘汰。


内部管理的混乱、核心人才的建设等问题,如若一直不解决,在市场红利的潮水退去后,终有一天会得到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