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1979年,渤海湾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海上事故。渤海二号石油钻井平台在强烈风浪中翻沉,74名工作人员中仅有2人生还。
直到事故发生三年后,沉船被打捞出水,才揭开了平台设计上的致命缺陷和当时的错误决策。到底是什么让这个本应平稳运营的油田钻井平台,最终葬送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
沉船的发生与初步反应
1979年11月25日凌晨,渤海湾的海面一片漆黑。渤海二号平台,作为中国石油勘探的“尖兵”,正在从一个油田移至另一个油田。为了节省时间,领导层下令继续作业,忽略了恶劣天气的警告。
那时,天气预报已明确:渤海湾海域风力将在晚上达到6到7级。按照行业规定,在如此强劲的风力下,任何船只都应停止航行。
面对日益紧迫的作业进度,相关领导却没有果断下令停航,反而将决定权交给了现场的工作人员。
平台负责人心里清楚:风暴来临时,渤海二号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他并没有办法违抗上级指令。最终带着团队,冒着危险,按计划启航。
从技术角度看,渤海二号在航行前的操作并不合规。平台上沉垫舱的压载水本该在启航前排空一部分,这样可以减少平台的总重量,降低风浪中的风险。
根据规定,必须把8个沉垫舱中的4个排空,才能保证平台的安全。
由于作业时间紧迫,勘探局领导不同意执行这一操作,认为将这些工作推迟到岸上完成会耽误时间,影响进度。
这个决定意味着,渤海二号平台的重量超过了规定负荷,吃水深度加大,稳定性也随之降低。
而平台负责拖运的“滨海282号”拖船,单靠8000马力的拖轮,显然无法承载如此庞大的重量。
勘探局本应配备至少三艘拖船,但在实际操作中只派了一个。这样一来,平台的拖运速度远远低于预期,甚至能看到拖船在船头摇摇欲坠的身影。
除了操作失误,渤海二号本身的设计也存在许多致命缺陷。该平台的通风管道位置较低,水密隔离措施薄弱。
风浪一旦侵入,水会迅速灌入甲板下方的泵房,导致平台失去平衡。这些问题并没有在平台投入使用时得到有效处理。
更让人痛心的是,渤海二号并非全新建造,而是从日本引进的旧平台。
尽管日本方面曾在其原有使用期间发生过类似事故,但相关部门对此并未进行充分调查和检验。平台设计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后续的灾难。
暴风雨中的灾难
当天晚上,渤海湾的风力越来越大。气象预报中的6到7级风浪,远比预期的更加凶猛。
平台上的每个人都意识到,恶劣的天气意味着巨大的危险,但却无力改变航行的决定。
随着风力飙升到8级,海浪几乎将渤海二号吞噬。平台上的钻杆、打桩锤等重物随风浪四处滚动,有些甚至消失在茫茫海面上。
平台开始倾斜,失去平衡,内部的设备和人员陷入一片混乱。
平台负责人和团队拼尽全力,试图稳住平台,但风浪的力量太过强大,任何努力都显得无力。
“渤海二号”平台上,警铃开始响起,紧急疏散的命令传遍了每一个角落。
就在平台摇摇欲坠时,事态变得更为复杂。晚上1点半,平台上的电气设备发生了火灾。
原来,由于风浪太大,海水渗透进了电缆孔,导致了短路。平台机舱泥浆泵的配电盘起火,火势迅速蔓延。
尽管平台负责人带领工作人员奋力扑灭了大火,但平台已经无法恢复正常。
由于电力供应受损,平台上的水无法及时排出,海水开始侵入各个舱室,加重了平台的重量。平台的稳定性越来越差,倾斜的角度也在不断加剧。
更加严重的问题接踵而至。凌晨2点左右,海浪再次猛烈袭击甲板。第三个通风筒被直接掀起,留下一道直径80厘米的大洞。
海水迅速涌入泵房,平台的失重变得更加严重。即使工作人员将所有能找到的物品用作堵塞海水进入的漏洞,仍然无法阻止水流不断涌入。
海水不断灌入,平台的重心逐渐失衡。随之而来的,是更加猛烈的风浪。
平台的三号桩腿开始严重倾斜,完全没有了支撑。平台负责人心里明白,随时可能翻覆,船上的所有人命运已岌岌可危。
在此生死一线之间,决定最坏打算——让所有工作人员穿上救生衣,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灾难。
他迅速发电报请求拖船调头,将平台头朝向风浪的方向。风浪越来越大,平台根本无法控制方向,最终在巨浪的冲击下翻覆沉入海底。
翻船后的生死时刻
平台沉没的那一刻,整艘“渤海二号”似乎被大海完全吞噬。风暴肆虐,海面上满是翻腾的巨浪,整个海域陷入了一片混乱。
虽然平台船员们拼尽全力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物体,但在如此巨大的风浪中,依旧显得那么渺小。
平台沉入海底时,现场的工作人员和幸存者后来回忆说,仿佛听到了无数沉重的叹息和绝望的呼声。
根据现场的报告,翻船后,船员们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困境。
平台的人员大多没有穿救生衣或没有及时穿上,导致许多人无法在翻覆后抢占安全区域。事发突然,没有给任何人留下反应时间。
经过几小时的搜救,海面上只找到了两个幸存者。其他72名船员最终未能逃脱,随“渤海二号”一起沉入了冰冷的海水中。
营救工作迅速展开,但由于暴风雨过后海面能见度极低,搜救队伍面临巨大的挑战。
救援船只被海浪推着左右摇晃,艰难地穿梭在茫茫大海中。
尽管救援队赶来现场,但仍然没能挽回更多生命。两个被救上来的船员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深深的悲痛无法言喻。
那时的渤海湾,仿佛变成了一个吞噬生命的无底深渊。即使救援队全力以赴,仍然未能改变绝望的结局。
当“渤海二号”完全沉入海底,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虽然海面上能见到一些残骸和漂浮物,但平台的大部分结构和人员都已经永远消失在深海之中。
事故调查与深刻反思
事故发生后,整个中国石油行业陷入了巨大的震动。国家立即组织了打捞工作,并对事故展开调查。
由于“渤海二号”沉没的水深,打捞工作异常艰难。直到三年后,沉船才被成功打捞出水。
打捞过程中,专家们对平台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才逐渐揭示出背后的真相。
这艘从日本引进的钻井平台,曾在日本海域发生过类似事故,但当时并未公开,导致了其在中国海域再次发生严重事故。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与分析,根本原因逐渐浮出水面:渤海二号的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最为致命的问题是平台的甲板通风管道设计不合理,排风口位置过低,水一旦进入平台,就会迅速积聚并渗入泵房,最终导致平台失去平衡。
平台底部的舱室之间缺乏有效的水密隔离,一旦海水渗入,基本没有办法防止整个平台倾覆。
相较于其他国家的钻井平台,渤海二号的设计可谓严重滞后。
除了平台本身的缺陷外,另一大原因便是当时领导层的判断失误。专家们指出,强烈的风浪预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暴风雨来临前,气象部门早已发出警报,但石油勘探局并未采取必要的措施。平台的拖运和设计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检查。
当时主管石油行业的领导,对海洋作业的认识显然还停留在陆地操作的思维中。
他们低估了风浪带来的风险,并没有考虑到海上平台在恶劣天气下的特殊操作要求。
“渤海二号”事故不仅是一场人为的悲剧,更是中国石油行业历史上的一场深刻教训。
全国范围内的海洋工程技术培训和安全规范开始逐渐得到重视。事故的发生,也推动了海洋作业的技术革新和制度建设。
石油行业的相关部门随后对海上钻井平台的设计和操作规范进行了严格修订,要求在类似风暴天气下,任何钻井平台都不得继续作业。
加强了对海洋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提升了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尽管“渤海二号”事故的调查和反思给行业带来了深远的改变,但失去的生命无法挽回。
为了纪念失去的生命,渤海二号的幸存者和遇难者的家属多次举行悼念仪式。
每当提到渤海二号,所有人都不能忘记那些在海上拼搏的生命,他们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无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