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5日,享年92岁的“烟草大王”褚时健在家乡云南玉溪去世。
作为带领玉溪卷烟厂从破产边缘崛起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与争议。
褚时健的追悼会隆重举行,各界名流云集,包括王石、王健林等商界巨头纷纷前来吊唁。
人们为这位影响了数代人的企业家送上最后的敬意。
然而,他的墓地却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
这座位于玉溪市福寿世博园的墓地,总面积达一亩,耗资超过百万元,设计精美,布局考究。
为了迎接他的安葬,园区甚至特意开发了一片新区域。如此规模与奢华,引发了各方不同的声音。褚时健的一生,真的值得这样规格的“归宿”吗?
玉溪卷烟厂的困境与褚时健的到来
1979年,褚时健被派往玉溪卷烟厂担任厂长时,眼前的局面可以说是一片狼藉。
这家工厂面临破产边缘,市场上的香烟根本无人问津。
褚时健到厂后,从原料到生产线,再到管理层,逐一排查问题,逐步理清了困境的根源。
首先是原料问题。玉溪卷烟厂使用的烟叶质量参差不齐,分级混乱,许多低质烟叶被混入生产流程,导致产品品质严重下降。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褚时健与种植烟叶的农民和供应商进行了细致的沟通,推动烟叶供应的分级标准化。
他严格要求工厂采购高质量的烟叶,并对原料储存、分类和加工环节进行改造。
设备的老化问题更加严峻。工厂的机器大多已经使用多年,不仅效率低下,还频频出现问题,特别是卷烟机经常导致烟头空洞的现象。
这些缺陷使得出厂的香烟难以在市场上立足。褚时健迅速组织技术团队对设备进行检修,能修的设备立刻修好,无法修复的直接淘汰。
他还通过多方联系,引进了几套先进的卷烟设备,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管理层混乱是另一个严重问题。
工厂内缺乏明确的管理体系,生产线运行松散,质量检验流于形式。
褚时健上任后,将工厂的管理体系重新梳理,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和奖惩制度。
每一批香烟在出厂前都必须经过多道检查,任何不合格的产品都会被直接销毁。
除了内部改造,褚时健还关注到工厂的形象和吸引力。
当时,烟厂的工作条件艰苦,薪资水平一般,许多年轻人对这样的工作并不感兴趣。
褚时健开始从改善员工福利和工作环境入手,为工厂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提高工人的薪资待遇。
他还鼓励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加入工厂,通过技术培训和晋升机制吸引更多人才。
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工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无人问津的工作岗位变成了抢手的机会,当地年轻人争相应聘。
三合一管理模式
1986年,褚时健为了解决管理层级繁杂、生产供应脱节的问题,着手实施三合一管理模式。
这项改革将玉溪卷烟厂、玉溪烟草专卖局和玉溪市烟草公司合并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全面覆盖生产、供应和销售的各个环节。
改革之初,整个流程需要进行全面梳理和调整。他通过调研发现,过去由于各部门分属不同单位管理,经常出现沟通不畅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改革中,他首先推动三大机构的人事架构重组,将原本各自独立的管理部门合并为统一的团队,从原料供应、生产安排到市场销售,都实现了一体化管理。
为了确保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更加高效,他设立了专门的协调机制,明确了每个环节的职责分工和时间节点。
生产端的效率提升后,褚时健还关注到了销售网络的改造。
他通过整合原有的销售渠道,使得香烟从工厂直接配送到终端市场,中间环节被大幅压缩,不再需要多层级的转手。
新的管理模式实施后,卷烟的生产计划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迅速调整,减少了积压和浪费。
随着这项改革的逐步深入,玉溪卷烟厂的内部运行更加顺畅,员工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工厂内部的待遇和环境也得到了改善。生产线上引入了更多先进设备,工作条件变得更加现代化。
厂区内的生活设施也开始逐步完善,员工宿舍、食堂和福利制度的升级让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
市场突破与品牌崛起
经过数年的努力,红塔山品牌的香烟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崭露头角。
玉溪卷烟厂从一开始的市场边缘化,逐步通过质量提升和精准的市场策略,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红塔山凭借稳定的品质和细致的包装设计,在消费者中逐渐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
到1990年,玉溪卷烟厂已经摆脱了经营困难的局面,各项财务数据都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这一年,玉溪卷烟厂还跻身中国工业企业利税榜的前三名,这样的成绩对于一家烟厂来说是巨大的成功。
红塔山品牌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无论是在大城市的烟草专卖店,还是偏远乡村的小卖部,红塔山香烟都成为了畅销商品,甚至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与此同时,红塔山的成功带动了整个玉溪地区的经济发展。
云南省作为烟草种植和生产的重要省份,当时有70%的财政收入依赖烟草行业,而玉溪卷烟厂贡献了其中的大部分。
工厂内的技术改造和产能提升计划不断推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也显著提升。
红塔山的崛起还改变了玉溪卷烟厂的行业地位。
从最初仅能在地方市场生存的企业,发展成了全国性的品牌。
消费者越来越认可红塔山的价值,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
同时,工厂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成为行业内学习的标杆,玉溪卷烟厂的经验被其他企业借鉴推广。
晚年的转折与再创业
1995年,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的辉煌成绩已经让他成为国内烟草行业的传奇人物。
然而,这一年,他因私分公款300多万美元而陷入风波。
1997年,他被有关部门逮捕,并在1999年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7年。
2001年,年过七旬的褚时健因健康原因获批保外就医。
他身体状况不佳,被诊断为严重的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
返回家乡玉溪后,他的行动受到限制,只能在老家一带活动。
尽管生活范围变窄,但他开始逐渐接触农业,尤其是对哀牢山那片闲置土地的兴趣日渐浓厚。
2002年,褚时健决定承包哀牢山上2400亩土地,种植橙子。
这片土地因位置偏僻、气候特殊而长期无人问津,开垦难度极大。
然而,褚时健凭借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和对产业的敏锐直觉,毅然投入到橙子的种植中。
在哀牢山的第一年,褚时健和妻子全身心投入到果园的建设中。
他们每个月下地八到十天,观察土壤状况、监测树苗的生长,甚至为每一批肥料的配比都亲自把关。
为了弥补在果树种植方面的知识不足,他买来市面上几乎所有关于果树种植的书籍,逐页研读,不断学习如何应对病虫害、如何优化灌溉系统。
几年下来,这片果园逐渐展现出了成效。第一批成熟的橙子上市后,凭借优异的品质迅速打开了市场。这些橙子个大皮薄,甜度高,几乎没有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到了2012年,“褚橙”这个品牌逐步进入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高端水果市场。
它的故事和褚时健的个人经历一同被传颂开来,不少消费者因为了解到褚时健的奋斗历程而对褚橙产生了额外的好感。
与他合作的110户农民,每年能够从橙子的种植中获得三万到八万元的收入。
他们在褚时健的指导下逐步掌握了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方式,提高了自己的生产效率和种植水平。
哀牢山因褚橙而重新焕发了生机,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成为了高品质橙子的生产基地。
褚时健的橙子还走上了电商平台,成为了消费者追捧的健康水果。
年过八旬的他依然亲自参与到果园的管理中,将每一片土地都视作重要的资产。
在农业领域,褚时健再次实现了他的目标,他的果园年产橙子达到八千吨,利润超过三千万元。
褚时健的离世与争议
2019年3月5日,褚时健在家乡云南玉溪去世,享年92岁。
在他的追悼会上,许多中国商界的知名人物前来吊唁,包括万科创始人王石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
追悼会当天,场面庄重肃穆,前来悼念的人群络绎不绝,既有来自商界的代表,也有普通的玉溪市民。
在玉溪当地,许多玉溪卷烟厂的老员工和参与过褚橙产业的农民也自发前来为他送行。
一些曾经合作过的果农表示,没有褚时健,就没有他们今天的生活改善。
除了追悼会本身,关于褚时健的安葬地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他的墓地位于玉溪市的福寿世博园。这片公墓园区为了迎接褚时健的遗体下葬,专门开发了一块全新的地块,整体面积达到一亩左右。
墓地布局经过精心设计,整体风格简约中透着庄重,同时带有一定的景观装饰效果。
这片墓地据说耗资上百万元,是园区内规模最大、设计最考究的墓地之一。
这样的安葬规格很快引发了舆论的热议。
部分人认为,这种豪华的墓地显得过于奢侈,与当代提倡的简朴和环保理念有所不符。
一些环保人士提出,大规模占用土地用于个人墓地可能并不符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以褚时健为云南经济所作的贡献,他得到这样一块特殊墓地是合理的,
除了环保问题,关于褚时健是否应该得到如此规格的安葬,也引发了另一层次的讨论。
一些人提到褚时健的过往经历,尤其是他晚年因为贪污案而受到的争议,认为他的历史功过无法一言以蔽之。
尽管他对烟草工业和农业领域有巨大贡献,但他曾经犯下的错误依然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然而,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认为褚时健晚年重返社会后通过种植褚橙改变了无数农民的生活,这种贡献足以弥补他早年的错误。
褚时健去世后,关于他的评价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的一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他在玉溪卷烟厂的改革,还是晚年通过农业创业所展现的坚持,他的经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参考资料:[1]张凌云.褚时健:“褚橙”之父[J].新西部,2015,0(6):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