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始反击了,对美国部分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对美国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美国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等,加征10%关税。这个力度有多大?为什么中国的关税反击,会选择这些类目?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首先,煤炭。2024年,中国进口美国煤炭1066万吨。可中国并不缺煤炭,全球一半的煤炭产量都在中国,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地去进口美国煤炭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便宜。中国进口煤炭均价才688元一吨,而国内煤炭高达800元一吨。二是,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国家鼓励进口煤,以减少国内煤炭的消耗量。
可美国呢?主要使用天然气发电,煤电占比仅16%。这就让美国煤炭,大量出口中国。按均价计算,每年光是对中国出口煤炭,就价值约70亿元了。
其次,液化天然气。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2024年,中国累计进口液化天然气7665万吨,进口总额高达3135亿元。澳大利亚独自供应2600万吨,位列第一。美国呢?则以415万吨,位列第五,进口总额约171亿元。
其三,石油。2024年,俄罗斯以对华出口一亿吨石油,勇夺第一。美国对华出口石油,只有960万吨,位列第十一,出口总额约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就是435亿。
至于大排量汽车和农业机械,进口依赖度已经非常低了。2024年,中国进口汽车总量下滑至70万辆。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日本车,进口了22万辆,大部分都是雷克萨斯。排名第二的则是德国车,主要就是进口保时捷和奔驰宝马。美国进口车位列第三,大约为10万辆。在农业机械方面,中国的农机国产率超过了70%,国产采棉机市占率也首次突破51%,打破了美国垄断。
综合来说,中国对美国关税反击战第一波,总金额大约为800亿的规模。这个数字看起来,不算特别大,可以看出,中国保持了一定的克制,留了一手。中国还没有对美国芯片、美国农产品下狠手。为什么要留一手呢?因为关税战,只是特朗普凭空制造的筹码。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平衡贸易逆差,想要逼迫中国购买更多的美国商品。可美国工业早就空心化了,它能卖给中国的商品,根本就没多少。除了能源、矿产、农产品、芯片外,美国几乎没啥值得中国买的。而中国真正想要买的核心技术,美国却又不愿意卖。因此,留一手,就能扩大双方谈判的余地。
实际上,在对美关税战上,中国的底牌还有很多。即便是在芯片领域,中国也能反击美国。原因很简单,全球70%以上的芯片,都是采取14纳米以上的成熟制程工艺。也就是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很多芯片,都并不先进。中国能不能针对这些芯片加征关税呢?可以说,是完全没问题的。一旦关税加上去,国产替代就会得到更大的进步。美国成熟制程芯片,只会更快地失去中国市场。
那为什么在中美关税战的第一轮,中国主要选择了针对美国的能源产品呢?光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进口总额,就接近700亿了,在加征关税的商品总规模中,占比高达90%。直接原因就在于,提高中美能源谈判的筹码。打关税战不是目的,平衡中美贸易才是目的。
特朗普只是以“关税大棒”为突破口,他真正的目的是逼迫中国进口更多的美国商品,以平衡中美贸易逆差。其中,给中国卖能源,就是绕不开的核心谈判议题。因为中国不缺工业品,主要就是缺能源。可美国越想把能源卖给中国,中国就越要给美国能源加征关税。为什么?因为抬高美国能源的关税成本,就能提高澳大利亚、卡塔尔、沙特、俄罗斯等能源竞争优势。
煤炭、石油、天然气,都并非不可取代。美国能源成本一上去,中国就转道买澳大利亚的,买俄罗斯的,买中东的。那特朗普怎么让中国接受美国的能源大单呢?就只能相互妥协,相互让步。比如价格便宜一些,联合投资,共同开发等。那作为回报,中国就多买一些美国能源,并配合美国接收非法移民等。
在4年前,中美就曾达成协议,联合开发阿拉斯加天然气项目。只是后来,该项目被拜登叫停了。相比于特朗普的无差别关税战,中国选择的是精准反击。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提高了中方的谈判筹码,又不会造成国内能源成本大幅上涨。毕竟,关税的最终成本,都是由消费者承担的。
和无差别关税战相比,精准反击,规模较小,却是拳拳到肉,伤害力更强。可这一切,还只是中美关税战的第一轮,具备强烈的试探性意义。中方不是没有底牌,只是还没到亮大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