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表示,在资本助推下,钠离子电池企业产品研发、产能落地有望进一步提速,为钠离子电池发展注入动能,推动其产业化进程。
企业频获融资
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电池技术,近年来吸引业界广泛关注,成为投资与研发的热点之一。去年,多家钠离子电池相关公司获得融资,融资金额从千万元到数亿元不等。例如,去年12月,众钠能源宣布完成由中合投资和黄海金控联合投资的近亿元A1轮融资交割,A2轮融资也已进入收官阶段,公司顺利迈入新周期下钠电产业化的新征程。此次融资将为公司在新周期下持续创新和规模扩产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去年11月,湖州英钠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产融鼎捷绿色基金领投,北京丹诚资产跟投,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万吨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量产线的建设、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去年7月,钠科能源成功完成Pre—A轮数千万元融资,本轮由无锡润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独家投资,资金将被用于在无锡建设年产万吨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以及总部新能源材料研发中心建设,为扩大市场布局和提升研发能力注入强劲动力。在业内人士看来,投资方积极参与对钠离子电池发展产生诸多积极影响。“融资热潮将为钠离子电池技术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助推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清晖智库创始人、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储能“潜力股”
钠离子电池之所以备受资本关注,与其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独特优势密不可分。“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和制造工艺相似,钠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上虽然存在劣势,但其原材料在全球分布广泛,开采难度更低,同时热稳定性和低温性能更优。在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大规模储能等领域,钠离子电池是极有前途的技术。”一位从业者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应用频获进展,多个示范项目成功投运。例如,去年11月,南方电网首个配电网分布式钠离子电池储能示范工程,在全国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广西南宁宾阳县建成投运;去年6月,我国首个百兆瓦时钠离子储能项目大唐湖北100兆瓦/200兆瓦时钠离子新型储能电站科技创新示范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运,投产规模50兆瓦/100兆瓦时,实现钠离子新型储能技术首次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政策层面的支持是钠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24年11月6日,工信部就《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推动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在受访人士看来,随着项目应用的增多和产业链的逐步完善,钠离子电池相关企业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海通证券此前发布研报称,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在即,新品订单等消息频出。其中,聚阴离子凭借成本低、循环寿命长、安全性好的特性,有望在储能领域突围;钠离子电池凭借其优秀的低温性能,帮助电动车解决寒冷条件下性能瓶颈。近段时间,钠离子电池正极企业斩获大订单、比亚迪和华为等储能头部企业纷纷在钠电上有新进展,预计钠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将获益。继续挖掘成本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端优势是钠离子电池被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但2023年以来,随着碳酸锂价格逐步从高峰跌落,钠离子电池相较于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逐渐缩小。“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仍待进一步挖掘。如果成本只比锂电池稍微低一点,后续在下游推广可能会遇到困难。”上述从业者指出。宋清辉建议:“未来相关企业需进一步提高工艺成熟度、加强技术研发创新、推动规模化生产。通过有效扩大生产规模,助力实现规模效应,从而降低单位产品固定成本,进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可以从加强行业管理、统筹产业规划、支持技术创新、加快标准建设等角度出发,采取更多措施促进钠离子电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开展电池领域相关标准的制定与规范,规范和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除成本外,钠离子电池在安全性、宽温性、能源自主可控等方面也具备诸多优势,因此应用前景依然可期。海辰储能电池研究院院长郑建明此前表示,2025年,钠离子电池将迎来产业化加速发展拐点,未来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量级。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年,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将超4.5吉瓦时,2030年出货量有望超30吉瓦时。在受访人士看来,未来钠离子电池将与锂离子电池并肩发展,共同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在交通领域,钠离子电池能够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有效补充,可应用于续航里程较短的纯电动微型车、低速电动车、两轮车等领域。文丨本报记者 姚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