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产业西部迁移计划,可能是绝大多数人,这辈子能赶上的,最后一次机会。过去的几十年,一个能力平平的普通人,想要实现财富的飞跃,最有效的办法无非三种,高薪就业,旧房拆迁以及房屋升值。而这次的迁移计划几乎满足了所有的条件。
社会的财富来源于资源和资金的流动,流动的速度越快,造富的速度就会越快。而这种以国家层面为主导的超大规模产业迁移,本身就是一次批量的造富运动。那么这次产业迁移的背后,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哪些人将会直接受益?我们又要如何才能踩中这一轮的风口?这是我们今天的话题,大家好,我是夜班财经。
最近很多人都在关心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个事情,但实际上,产业转移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过去的几十年,我们一直都在做的事情,而每一轮的产业转移,都富裕了一批人。
第一次产业转移,是从79年到2000年,我们的经济重心,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移,大量的农业人口,从世代务农,开始分批次的转向城市,转向工业,转向商业。原本很多在农业时代贫穷落后的省份,一夜暴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福建。作为“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资源极为稀缺的省份,在78年以前,福建无疑是大陆沿海省份里,最落后的地区,其GDP总量全国倒数第五,然而,经历过经济重心转移后的福建,GDP直接跃居至全国第八,人均GDP更是拉到了全国第四。
第二次产业转移,是2000年开始的,产业结构从沿海向内陆的梯度转移。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竞争压力快速上升,这时候其实就发生了,东部南部玩命干,中部西部没活干,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管理层提出了两个战略,分别是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和04年的“中部崛起计划”,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向中西部流动。同时,大量基建项目快速上马,比如我们熟知的“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四个主要项目,都是这时期的产物。而其中,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安徽,在中部崛起计划推行前的2000年,安徽的人均GDP为 5147元,而到了2010年,短短十年的时间,安徽的人均GDP直接破了2万元,也正是依靠着产业转移的基础,合肥,一个存在感极低的城市,居然发展出了领先世界的股权财政模式。
看到这里,很多人应该就会发现,其实,最近突然又火起来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实际上就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计划”的2.0版本。为什么叫2.0版本呢?因为这次的真实目的,和之前不太一样。
我看到有些人说,这次的产业转移是为了战略需要,防止沿海省份的产业基础,在特殊情况下,被一锅端。这个理由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本轮转移的核心原因。
其实早在2022年的时候,就有包括发改在内的10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意见》里明确提出了,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载能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分别向满足其发展条件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而这次更是直接的发了个文,叫做《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单从题目我们就可以分析出,本轮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就业,而就业的背后,则是消费。
这里我们举个例子,在以前,一位四川的朋友,如果想要出去打工,第一时间就会跑到广东,跑到江浙沪。假设这位工友,每年可以赚10万块钱,就算是他吃住都在工厂里,最少每年也要在打工的城市,消费个万八千块钱。如果是花钱比较大手大脚的人,可能工作一年到头,一分钱都带不回四川老家,标准的广东赚钱广东花,分比别想带回家。这些零散的消费对于经济大省广东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嗷嗷待哺的中西部城市来说,却是珍宝。
说白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失衡,让沿海城市榨干了中西部城市的家底。
为什么我拿四川来举例子呢?因为他实在是典型。四川作为西部人口大省,拥有8000多万常住人口,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却没有让他的经济腾飞,反而成了负担。在2024年的转移支付排行榜上,四川独占鳌头,拿到了6000多亿的转移支付资金,从08年到21年,十几年累积下来,四川给国家上缴的净税收,累计为负3万多亿,注意,这里是负3万多亿。
那么你能说四川人不努力吗?恰恰相反,四川人是最努力的,我们能在各个省份的各个角落,发现操着四川口音的打工人。数据显示,8000万人口的四川,每年在外省打工的人口,将近1700万,这些人常年奋斗在祖国的各个产业链条上,为各个经济发达的省份贡献着GDP。同样情况的还有河南、湖南、湖北、重庆、安徽这样的省份,而本轮的产业转移,就是让他们回家,让他们四川赚钱四川花。
可能这时候很多人会说,那也不行啊,人家产业当初选择落户在沿海省份,就是看中了那片海,航运作为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内陆运输是永远无法取代的,这话说的一点都没有错,所以这次的迁移,本身就不是要所有的产业都迁走,而是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内陆省份承接的行业。
而且,经济发展是一个大账本,运输成本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项目,比如,航运的运输成本固然低,但是,沿海地区的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甚至是用电成本都比内陆高很多,最近几年,很多外销的工厂已经迁移到了东南亚国家,剩下的,很多都是内销工厂,这些内销工厂本身就是服务于内地市场的,就地生产就地制造,就有了生存的空间,而这几年,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为这个计划铺路,比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比如大别山老区的振兴发展规划、再比如长江经济带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等等,最后,用一个统一大市场,打通了任督二脉,扫清了所有的障碍。而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是遇到了新的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背后又可以带来新的基础设施投资,而这一切,在十年前就已经规划好了。
那是不是说,沿海的工厂都撤走了,沿海的经济就不管了呢?当然不是,产业迁出的省份,有着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去工业化。如果说,中西部所承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是我们未来的经济基础,那么沿海省份所挑战的去工业化之路,将会决定我们经济的发展上限。
产业转移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要讲的内容是在是过于庞杂,我们将分上下2期讲解,下期我们继续讲讲,去工业化的沿海经济,到底要怎么发展?以及普通人应该如何顺势而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