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一个国家,地下埋着“金山银山”,却始终过着穷日子吗?这就是蒙古。
这片土地辽阔但人口稀少的地方,地下却储藏着大量的矿产,储量多不说品类也是繁多,从煤炭、铜、铁到黄金,几乎应有尽有。
有了这些好东西,蒙古人应该日子过得很不错。
但现实却残酷地展现了另一个画面,他们的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生活也不怎么富裕。
与丰富的资源储备形成强烈反差,简直就是“守着金饭碗要饭”。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蒙古到底怎么了?
守着“金山”过苦日子
资源很多,可日子却很穷。
这一句就能够呈现如今的蒙古国家。
曾经身为我们一部分的他们,在当时的苏联的口中就宣布了独立。
对于他们的面积我们也是十分的了解,15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内陆国家中他能排到第二名。
光是深埋在地下的矿产,已探明的矿床和矿化点,就达到了数千个。
拥有数亿吨的铜矿储量,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的,难怪那么多大型矿业公司都对此感兴趣。
而他们还有着270亿吨的煤炭储量,3500万吨的铜矿储量,以及3100吨的黄金储量。
这些数字太诱人了,哪个国家看了不会羡慕?
可事实与丰富的资源大相径庭,他们经济发展状况差强人意,难道是没人干活了吗?
可说起他们的人口,虽然不能算得上众多,但和我们一个中等城市差不多,也不至于稀少到没劳动力的地步。
但即使是这样的人口规模,他们也未能将资源优势进行转化,人民生活水平依然不高。
这种堪称“资源诅咒”的现象,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资源如此富饶的国家,为何会陷入发展低靡的泥潭呢?
开发困境重重
说起他们开发遇到的难题,用“地狱难度”去形容其实也不过分。
除了资源本身的特性,基础设施的落后、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政治因素的干扰,都成为了绊脚石。
而他们与来自澳大利亚的力拓集团“勾搭”上以后,才发现自己的矿石好像有着不小的问题。
别看他们的矿石资源数量如此之多,但往往挖出来一看就会发现质量很是一般。
这些含金属量少,杂质多,品质不高的资源,拿出来是不能用的,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提纯。
这也让世界著名的这个矿业公司犯了难,本以为是捡漏,没想到是里面有“大坑”啊。
他们自家这类矿石比这里的纯度更高,前者的铁含量近乎是后者的两倍。
因此往往采集出来矿石,基本上都要经过加工,而有这功夫去费时费力,“量大管饱”的优势也就没了。
自身的冶炼加工能力不足,让很多矿石只能送往国外加工,一来二去运输成本也上来了,产品竞争力也就下降了。
而仅仅是这样的话,还不足以苦兮兮的过日子,可在运输上面的难处也成为了“拦路虎”。
他们的交通和基础的建设都比较落后,而这些矿产又集中在东南部地区。
偏偏这里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用来运输的公路和铁路,让他们拉矿石的能力也严重不足。
长途运一趟下来,还要通过海运前往国外的冶炼厂,一来二去的把利润都磨没了。
从我们进口矿石的运费就能看出来,像这样的资源肯定是不包邮的。
而从澳大利亚出口到我们这儿,就算是通过海洋运过来的,每吨的运输费用也只需要10美元,但蒙古经过了多次的转手,最后每吨却达到了40美元。
面对着这样巨大的价格差距,选择用谁的也就很是明了了。
这还只是运输方面的难题,在采矿上面他们也受到了地形与环境的影响。
地处我们与俄罗斯中间的他们,安全是得到保障了,但却面临着没有河流途径的尴尬局面。
因此缺水的他们,想要大规模的矿产开发,就成为了最具考验的难题。
而仅仅地理的问题也就算了,但当地的气候也很差,增加了矿产开发的难度和成本。
每当冬春两个季节的时候,就会关闭十多个口岸,严重时直接就挂上“停业”了。
毕竟高寒干燥的特征,冬天有着大暴雪,而春天又有着沙尘暴,那叫一个工作看着天气走。
这种不稳定的运输条件,也给蒙古的矿产出口带来了像是看老天吃饭的特性。
而矿产资源还分布在东南部,因为荒漠化的影响,基本变成了一片戈壁。
缺钱又缺资源的国家,想发展成熟工业那是太难了。
“自断财路”的他们
如果说上面这些困难是蒙古矿产开发的“硬伤”,那么政治因素则更像是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们发展的脚步。
其中对我们的摇摆不定和由来已久的排华情绪,就尤为突出。
按理说背靠着两个强国,而我们的需求量在全国都是排得上号的,也是他们最大的贸易伙伴。
但人家却并没有领情,与我们贸易时还做出了很多制约,像不能用我们的电力,要求外资不得向我们出口矿石。
近乎于“自断财路”的举动,令人实在是摸不着头脑。
例如他们与外资集团合作开发铜矿的时候,就做出了很多看似离谱的事情。
要求他们在当地进行加工,不得直接出口矿石,且不得使用来自我们这的任何资源。
这些限制将力拓公司置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渴望从蒙古的矿产资源中获得巨大利益。
而另一方面,这些条件实行下去那是非常的麻烦,一套流程下来还能回本不能都要打个问号。
最终力拓集团在他们这儿的投资,也并未取得预期的回报。
这不禁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他们放着好好的钱不赚,偏偏甘愿过苦日子呢?
其实这还是“地缘政治”的影响,让蒙古国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断地产生着变化。
历史上的蒙古,和我们有着长期的密切关系,我们更是将他们视为过同胞,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而他们在苏联的帮助下,外蒙古也得以从中国独立了出去,我们也一直在提出诉求。
当他们独立后,就一直与我们保持着距离,仿佛在刻意避免着联系一样。
好似不想让帮助自己的“好大哥”误会一样,这也让他们对我们带有戒备和防范心理。
而更为棘手的是,当地的民间普遍存在排华情绪,时不时就有着很多人提出质疑,还会一起做出游行的举动。
一些蒙古民间组织不断发起排华活动,试图削弱中国在蒙古的影响力。
排斥中国人的行为不仅伤了中蒙两国感情,还拖了他们经济发展的后腿。
中国不仅是蒙古矿产的主要购买方,也是蒙古最大的投资来源国。
像在前几年的时候,我们就成为了他们煤炭出口的“大客户”。
但在22年时,他们当地就发生了与我们贸易间的示威活动,甚至终止了与我国企业的合作。
要知道自从对我们出口后,他们当时的出口总额就增长了3倍,而中国就有着86.4%的占比。
说的直白点,那就是赚麻了,但之后却突然停了下来。
这也让很多人对他们的行为观感不太好,毕竟自己的过错哪有让别人买单的。
毕竟一个可以随意地对最大贸易伙伴采取敌对行为,那么其他观望的人又怎能放心呢?
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使得蒙古错失了与中国合作发展的大好机遇。
结语
如何摆脱“资源诅咒”,实现经济的腾飞,是摆在蒙古面前的重大问题。
而就在今年的10月18日时,正是中蒙建交的75年纪念日。
在这个时刻到来前时,两国的矿业协会也是一起签了合作谅解备忘录,能够看出良好的合作一直是我们追求的。
而他们更是准备在25年时,恢复对传统蒙文的使用,而这种文字也是与我们内蒙古所用的一致。
近些年来,他更是有着很多的学生前来我们这学习汉语,能看到关系是实实在在走向缓和的。
蒙古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加强与中国的互联互通,来实现共同发展。
而一直以来摇摆的作风,又怎么能够在经济上得到发展呢?
信息来源:中国黄金网《中蒙两国矿业协会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观察者网《蒙古对华出口煤炭“赚翻”之后,现在又“后悔”了》
澎湃新闻《超级铜矿的开发和一个国家的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