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
就在前两天,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的两名记者在安徽定远县中铁七局施工现场遭遇袭击的新闻火速成为社会焦点。两名记者明明是在履行职责,揭露铁路建设中的重大安全隐患,却被人围攻,手机被抢,右手受伤。如今,五名袭击者被拘留,相关负责人被免职,事件的处理似乎告一段落。然而,这一事件背后暴露的问题,却远不止一次恶性袭击那么简单。
事情要从新华社的暗访说起。两名记者在合肥至新沂的铁路建设中,发现了一个惊天的造假问题:原本应该使用高质量的“三元乙丙橡胶弹性垫层”,却被换成了廉价的“再生胶仿制品”。这种材料不仅质量低劣,甚至完全不符合铁路建设标准,顾名思义“割一刀就开”,谈何减震、降噪?简直就是在给铁路的安全埋下定时炸弹。
于是,新华社毫不犹豫地发出了调查报道,直指这条铁路的安全隐患。结果呢?中铁七局内部一片风声鹤唳,而相关项目负责人竟然选择了最蠢的应对方式——暴力阻挠。14号下午,当两名记者再次返回现场做后续调查时,赫然被堵个正着。项目负责人那一句“逮的就是你们,还能放了你们?”简直嚣张至极。于是,记者被打伤、手机被抢,这一幕像极了老电影里那些黑恶势力的行径。
所幸的是,记者们并没有被吓倒,报警后,案件迅速得到处理。五名袭击者被拘留,最高拘留13日,最低7日。中铁七局也不得不面对公众的质问,紧急免去了几位管理人员的职务。可这就算完了吗?显然没那么简单。
首先,袭击记者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让人愤怒。记者的本职工作是揭露真相,维护公共利益,结果却遭遇了暴力阻挠。这背后不仅仅是个人的傲慢,更是对法律的蔑视。试想,如果不是新华社记者,而是普通百姓发现了问题,敢不敢发声?又能否得到正义的回应?这种“以暴制真”的行为,显然是在给社会传递一个危险的信号。
其次,暴力袭击只是表象,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中铁七局的管理漏洞。如果不是记者暗访,恐怕这批劣质材料早就用到了铁路上,而一旦铁路建成通车,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列车在这种劣质弹性垫层上飞驰,后果不堪设想。难道当初的安全检查都是走过场?这么大的工程,难道没有人负责监督材料质量?显然,中铁七局的管理层早就失职,而这次免职的几位负责人,恐怕也只是替罪羊。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背后可能还有更大的利益链条。用再生胶替代正品,价格差距高达四倍!这意味着,每一个选择劣质材料的人,都在背后暗暗数着钞票,却丝毫不顾乘客的生命安全。为了利益而罔顾安全,甚至不惜以次充好,这种行为无异于谋财害命。此次事件也不禁让人怀疑,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项目在做同样的勾当?
铁路建设关乎国家发展,更关乎千千万万人的安全。像这样的偷工减料事件,如果没有记者的曝光,恐怕还会继续潜伏下去,直到悲剧发生。而当中铁七局急忙成立调查组时,我们也不得不问:早干嘛去了?企业内部难道没有常规的安全巡查?为什么非要等到记者曝光,才如梦初醒?
再回到这次事件,除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混乱,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权力的失控。各个建设标段的负责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似乎都拥有了“无法无天”的权力。没有监管、没有制衡,甚至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袭击记者,这已经不仅仅是管理问题,而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如果中铁七局总部有健全的监督机制,早在问题初露苗头时就进行了干预,今天这幕闹剧又怎会发生?
这也让人不禁思考: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类似的“以次充好”现象究竟还有多少?铁路、桥梁、隧道、机场,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背后是否也隐藏着利益输送的阴暗面?而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建筑,是否也暗藏着看不见的危险?这些问题,恐怕不仅仅是中铁七局需要回答的,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反思的。
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次劣质材料的使用,可能就是一场灾难的前奏。而这次事件中的暴力袭击,更是给安全隐患的暴露加上了一层黑色幽默。希望这次事件之后,有关部门能真正引以为戒,加强对重大工程的监管,别再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为了几倍的利润铤而走险,罔顾安全,真的值得吗?对此你怎么看?
---
文献来源: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