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鼓励摆地摊,但城管又经常在“赶人”?
原因比你想得复杂得多。
摆地摊,这个听起来接地气、充满“烟火气”的经济形式,近年来再次回归大众视野。
它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生计选择,也让城市重新找回了人情味。
然而,地摊经济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少矛盾。尤其是“国家支持”和“城管执法”之间的冲突,让人疑惑不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其中的真相。
地摊经济为何一度成为“热词”?
摆地摊并不是新鲜事,它是很多人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地摊经济被重新提上日程,成为拉动经济、增加就业的重要手段。
国家允许地摊经济发展的政策一出,很多人看到了机会:从下岗职工到大学生创业者,甚至是普通白领,都加入了摆摊大军。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摆地摊虽然方便了个人,却可能影响他人的生活。
摊贩占道经营导致交通拥堵,
随意倾倒废油、垃圾让环境变得脏乱,摊位的油烟问题也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这种情况下,城管的执法自然就显得尴尬:既要维护市容市貌,又不能完全打压摊贩的积极性。
---
城管为何要“赶摊贩”?
很多人抱怨城管“不让人活”,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事实上,城管的职责并不是“一刀切”禁止摆摊,而是要维护公共秩序。
国家允许摆地摊的前提,是不能妨碍公共利益。然而,一些摊贩为了赚钱,不顾规则:
1. 占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比如有外卖员吐槽,非机动车道被摊贩占满,导致骑行困难,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2. 破坏环境卫生:摊贩结束营业后,经常留下难以清理的油污和垃圾,给环卫工人增加了负担。
3. 扰民现象严重:有些摊位位于居民楼下,深夜还在经营,油烟味和噪音让人难以忍受。
面对这些问题,城管的执法显然不讨喜。
特别是当执法动作稍显强硬时,摊贩会喊“城管欺负人”,围观者的舆论风向也随之转向。
“为什么城管要赶人?”
“为什么城管不赶走我楼下的小贩?”
这些矛盾的呼声说明问题的复杂性。
谁才是地摊经济里的最大“赢家”?
如今,摆地摊早已不是单纯的补贴家用手段,而是成了一些人“暴富”的捷径。
有报道显示,一些摊贩月收入能达到普通白领的数倍,但他们却并不承担相应的责任。
摊贩只管挣钱,却不管卫生问题;他们占用公共资源,却不缴纳租金或税费。
这让旁观者既羡慕又愤怒,也让地摊经济的“烟火气”变成了城市管理的“心头火”。**
摆地摊真的适合所有地方吗?
城市管理需要平衡发展。地摊经济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无序摆摊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些地方专门开辟“夜市街”或“摊贩专区”,既保证了交通和卫生,又为摊贩提供了生存空间。
然而,仍有不少摊贩不愿“守规矩”。他们觉得划定区域客流量小,不如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随意摆摊赚钱。
“只要能赚钱,其他不重要”的心态,是摆地摊乱象的根源之一。
地摊经济之所以引发争议,是因为它触及了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一方面,大家喜欢地摊的便利和便宜;
另一方面,没人愿意自己的生活环境被破坏。
城市的烟火气和秩序感,本质上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平衡。**
你怎么看待地摊经济和城管执法?
摆地摊,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也是经济的一种活力表现。
欢迎评论留言,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