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国运之战的胜负点出现了

admin

中美国运之战的胜负点,已经出现了。我们都知道,中美竞争的结果由科技战决定,那科技战的结果又由什么决定呢?不是芯片半导体,也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

中美国运之战的胜负点出现了

正所谓人定胜天,对于两个体量相同的大国而言,人才储备是最重要的高地,谁的人才储备越多,谁就能笑到最后。然而,曾经令全球各国精英都趋之若鹜的美国,正在输掉这场事关国运的人才战争。这可不是依依说的,而是美国媒体自己说的。华尔街日报声称,美国在与中国争夺科技主导权的关键战线上,离失败越来越近,当中国企业穷尽各种办法,不分种族,不分肤色,甚至开出三倍高薪招揽全世界人才时,美国的情报机构却因为反华的政治正确,对本国的亚裔科学家严加管控,不许他们接触核心科研项目,这让美国本就匮乏的人才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毫不夸张地说,人才危机,正在葬送美国各行各业的科技霸权。比如说航天,现在全世界都非常关注中美的载人登月竞赛,如果我们抢在美国之前登月,其带来的震撼意义是极为巨大的,因为载人登月在今天仍然是人类最高技术的象征,在这之后,各国民众眼里的世界头号强国和头号科技强国,可能就不是美国了,而是中国。但其实,中美载人登月原本是不存在竞赛的,冷战时期美国就先后六次登月,本世纪的登月计划也是在2024年,足足领先我们六年,但2019年以来NASA事故频出,登月计划先是从今年推迟到明年,然后又从25年推迟到26年,再看看被困太空8个月的两名宇航员,中美这次谁先登月还真不好说。

而问题就出在人身上,阿波罗计划的火箭引擎,很多零部件当年是工匠仙人手工组装,手工焊接的,喷射盘也是手工钻孔的,工人钻孔的时候会故意引入一定的误差,以避免出现喷射不稳定而出现的解体情况。但这些焊接工艺并没有人传承下来,这就导致NASA即便有全套图纸,还是没能把60年前的老物件做出来。

不止是航天这样的前沿领域,中高端工业方面,美国人才危机同样严重,特朗普一直在鼓吹制造业回流,并把鸿海精密在威斯康辛州投资1000亿美元生产显示面板,视为美国再工业化的开端。离谱的是,郭台铭等厂房建好准备运转后才发现,在美国根本招不到足够多的技术人才,对应1.3万技术工人所需要的500名工程师,富士康在威斯康辛州东找西凑就招到100多个,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只能连夜从中国调人过来补缺。意识到上当受骗的老郭干脆破罐子破摔,直接开摆,2021年4月20日,威斯康辛州和富士康达成新的投资协议,后者在2026年前的投资削减至6.76亿美元,加上2017年的9亿美元,共计15.76亿,这一数字比最初的100亿投资计划缩水超过八成,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从1.3万个直线下降至1454个。

因为人才危机,美国的军事霸权也摇摇欲坠。前不久,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的报告指出,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两百多倍,但恢复造船能力的痛点并不是产业链和设备,而是技术工人,冷战结束至今,美国造船业工人流失超过八成。另据劳工部的数据,1980年1月1日,美国大约有1930万制造业工人,但到了2018年1月1日,美国只剩下1280万制造业工人。纸面上流失的是650万人,三成左右,实际情况却是这保留下来的1280万技术工人,有一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老年劳动者,80后90后进入工厂的美国青壮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再过十多年,等这部分老年劳动者退休了,美国工业的另一条腿也就彻底残废了。

科研领域的人才状况更糟糕,1990年,美国研究生学历以上的科研人员共94万,平均年龄不到39岁,但到了2020年,只剩下69万,平均年龄50岁,这说明美国科研团队的生力军也越来越少了。然而,即使美国人才危机如此迫在眉睫,其情报机构仍在不余遗力地围剿华裔科学家,自臭名昭著的China行动计划以来,全美 87 个科研机构的华裔科学家受到波及,其中 246 人被定性有问题,103 名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被毁,导致包括军工在内的多个重大科研项目流产。

其实,美国之所以能建立起科技霸权,就是因为当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理念,冷战时期美国科研界流传过这么一句大实话,德裔科学家撑起了美国前沿物理的半壁江山,华裔科学家撑起了美国航空航天的半壁江山。这话一点都不夸张,美国的核武器研究是爱因斯坦推动的,引爆ICT产业革命的计算机,其架构的设计者是冯诺依曼。而在航空航天领域,钱学森钱老首当其冲,NASA最核心的部门喷气推进实验室就是他老人家一手建立的,如今在里面工作的科研人员有不少是他的徒子徒孙;还有王助,号称波音之父,为波音造出第一架飞机;另外,像美国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柱石-民兵3,设计者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林烨(民国时期毕业);世界上第一款三代战机F14雄猫的研发者,以及现役美军第五代战斗机F35的雷达设计师,也都是华裔科学家。据说美国高超音速武器迟迟不能落地,最主要的原因正是情报机构对华裔科学家的打压。2022年初,五角大楼召集洛克希德马丁、雷神、波音等多家军工企业开会,讨论如何攻克高超音速导弹的技术难关,与会期间,除了资金问题,企业提得最多的要求便是放宽对华裔工程师的限制。

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如果想在科技上有所建树,就不能搞有歧视的政治运动,特别是在人才问题上,当年纳粹德国正是因为排犹运动,才输掉了二战。1933年,希特勒推出关于恢复专业公务员制度的法律。根据法律规定,凡有犹太籍直系亲属或反对纳粹党的公务员将被立即开除。这条法令公布后,直接导致一大批德国非日耳曼裔科学家或出逃或被驱逐。据不完全统计,在1933年~1936年间,至少有1800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因该法令被迫离开德国。这当中,除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外,比较出名的科学家有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汉斯.贝特,由于犹太裔的身份,他于1935年逃亡至美国,曾参与过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国防科工项目——曼哈顿计划,为美军原子弹的理论物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67年,汉斯.贝特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据2016年一项研究发现,1933年前,这批比例约占德国科学家总数15%的逃亡科学家,竟然占据了当时德国所有物理学引文的64%!基础理论得不到奠基,能进入国防领域的应用技术就迟迟得不到突破。也正是因为优秀科学家的出逃,才导致德国在科技及军备竞赛中逐渐出现颓势。事实上,相对于战略纵深宽广的苏联和拥有庞大殖民地体系的英国而言,领土狭小的德国可利用的战争资源并不多,前期顺风的优势除闪电战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技术层面的领先。但随着战争步入后期,脱臼的技术已然无法继续维持优势,而掌握优势科技的盟军逐渐从逆风局进入顺风局。可以想象,如果当年纳粹没有搞政治运动,犹太裔和共产主义的科学家能继续在德国工作,德军就能用长期性技术优势抵消资源稀缺的短板,以跨时代的武器赢得这场旷世大战。比如德军先于美国研发出原子弹,并将V系列导弹进入实战化程序,那么今天的世界格局又会不一样。

当年秦国因海纳百川而得天下;如今美国必因无容乃大而丢天下。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的,江河东去的,浪沙淘尽的,皆是逆势而动之徒。当反华成为美国绝对政治正确时,当反华不彻底就意味着彻底不反华的理念,笼罩美国各行各业时,这场国运之战,他们就已经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