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故被开通“先用后付”?是便利消费者,还是隐形消费陷阱?

admin

不知不觉被开通“先用后付”?这个支付方式到底是福利还是隐形“套路”?

在一次次的电商大促中,不少消费者突然发现自己在购物时,没输入密码、没刷脸验证,订单就“秒”下成功了。

原来,这种新的支付方式——“先用后付”,悄然成了不少用户的“默认”支付选项。不知情下开通、难以关闭、连续收到扣款短信,甚至不小心“多买”了自己并不想要的商品。

无故被开通“先用后付”?是便利消费者,还是隐形消费陷阱?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似便捷的“先用后付”,究竟是在替用户服务,还是在消费他们的“知情权”

默认开通的“先用后付”:是便捷支付,还是“步步为营”?

不久前,李先生在淘宝上选购了一件外套,以为会像平常一样跳出支付验证界面,却发现商品直接下单了。再三检查才发现,原来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自动开通了“先用后付”

无故被开通“先用后付”?是便利消费者,还是隐形消费陷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快到极致”的体验不仅让李先生“措手不及”,还让他感到失控:平时下单时,他习惯再思量一番,但这次系统的“无感支付”反而让他多了担忧。

68岁的胡女士为了关闭这一功能,甚至专门跑去手机营业厅寻求帮助。她担心这个支付方式会让她“不小心多花钱”。

无故被开通“先用后付”?是便利消费者,还是隐形消费陷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家有小孩的张先生更是忧心忡忡,担心孩子在玩手机时意外下单、随意支付。一些消费者反映,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就被默认开通“先用后付”,取消操作则极为繁琐

这种方式究竟是提升了消费体验,还是在“引导”消费者

无故被开通“先用后付”?是便利消费者,还是隐形消费陷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消费“加速”背后:便捷支付的“隐形陷阱”

从“先用后付”的推广来看,这种模式的确打破了传统支付的“确认”流程,加速了下单速度。但传统的支付流程不仅是支付的“最后一步”,更是消费者在决定购买前的“理性时刻”。没有密码和刷脸验证的提醒,反而让人不小心多花了钱,甚至后悔不已。

这样的模式对于家中有小孩、老人群体更是“高危区”。一方面,老人难以自行关闭这一隐蔽的支付方式,另一方面,小孩在误操作后,家长可能来不及阻止或取消交易。

隐蔽设置,繁琐关闭: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商家在启用消费功能时必须做到“充分告知”,但“先用后付”显然并没有给消费者足够的选择权

无故被开通“先用后付”?是便利消费者,还是隐形消费陷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些平台默认将这一支付方式设置为优先选项,关闭入口又隐藏在多层菜单中,甚至必须等到所有订单完成才可关闭。

这种繁琐的取消流程,究竟是设计的“巧思”还是故意设置的“消费陷阱”

无故被开通“先用后付”?是便利消费者,还是隐形消费陷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何应对“先用后付”陷阱:避免被消费套路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先用后付”后,消费者该如何避免陷入隐形“消费陷阱”?首先,定期检查账户设置,确保支付方式与自己习惯相符,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家中成员较多的家庭,更应定期查看支付设置是否有“自动开通”项目。

其次,不妨选择与平台客服沟通,了解关闭这一功能的详细操作步骤。虽然关闭过程复杂,但为了保护个人权益,了解功能设置是必不可少的。

你是否也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过这样的支付方式?你认为电商平台应如何改进便捷支付模式,才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