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市场上一则消息掀起不小波澜:受中国出口管制影响,锑、镓等战略矿产价格坐上 “火箭”。锑价飙升 230%,达 3.8 万美元 / 吨;镓价上半年就涨了 30%—40%,还供不应求。这可把一众国际企业急得团团转,德国汉高就是典型,直接停止向客户供应汽车用粘合剂和润滑剂,直言原材料中断,只能眼巴巴盼着中国解除出口管制。
此前西方舆论场有说法,称西方搞 “备荒” 机制,大量囤从中国进口的战略资源。结果现在汉高这类企业断供,狠狠打脸这种论调。背后其实藏着西方媒体不实宣传的小心思,想塑造 “镓锑资源泛滥” 假象,逼中国贱卖资源,如今谎言被中国出口管制这一实际行动戳破。
再看中国近期动作,与去年单纯对外减量供应镓锑锗、石墨、超硬材料不同,这次发布会上,把外贸型、无军工生产资格的 “中间商” 纳入监控范围。这一招直接掐断美国从常规贸易渠道获取战略资源的捷径,美国 ReElement Technologies 公司一周内接到 10 个供应商电话求购锌矿石用于提炼锗,就是最鲜活写照。
为何美国企业如此狼狈?找矿选矿提炼绝非易事。拿印尼镍矿举例,印尼镍矿储量丰富,却因技术、专利、人才短板,只能引入中国矿企助力开采。可中美竞争加剧,部分中国企业削减产能,印尼镍矿陷入贱卖困境。这凸显产业链短板的连锁反应,中美掰手腕本质是产业链竞争,遭殃的却是中间环节企业与材料供应商。
美国也嘴硬,投行称美国有资源待发掘。可现实是,高昂用工成本让美国矿企未量产就面临质量、价格倒挂难题。建供应链要政策、人才、技术、专利、资金全方位支撑,美国连本土高铁建设都磕磕绊绊,想短期内打造替代中国的战略资源供应链,简直天方夜谭。
聚焦中美贸易战走势,首当其冲的便是美国军工产业。中国在镓、锗、石墨产量上占世界产能大头,美国大量依赖进口,像镓进口超五成、锗超半数来自中国。如今中国出口管制,没了关键原材料,美国精密雷达、F35 隐身涂层、飞机发动机、导弹光纤等制造直接遇阻。军工复合体若不想趴窝,要么本土开矿,要么高价从第三方拿货,不管哪种,F35、爱国者导弹等装备外销涨价板上钉钉。
全球供应链也正被搅得支离破碎。汉高断供只是冰山一角,随着中国反制升级,美日韩欧芯片产业关键原材料供应岌岌可危。英伟达、英特尔、高通、三星、三菱重工等巨头,日常生产极度依赖进口原材料,一旦中断,生产线停滞、新品难产,大量中间商、中间企业资金链断裂,破产重组潮或汹涌来袭。
美国一直抱着霸权思维,幻想中国在贸易战里 “打不还手”,可这次中国果断打出材料牌,打乱美国阵脚。拜登团队焦头烂额寻对策,即将登场的特朗普团队也得直面这棘手难题。当下局面,分明是美国被 “对华恐惧” 冲昏头脑,背离合作共赢正轨,越走越偏。反观中国,立场始终清晰,倡导合则两利,手握完整产业链优势,稳坐钓鱼台,时间与机会天平正悄然倾向这边。
在半导体领域,台积电身为全球芯片代工龙头,以往靠着稳定原材料进口维持超高产能。如今中国出口管制,硅片、光刻胶等关键耗材供应紧张,台积电先进制程产线被迫降速,新订单交付延迟,客户纷纷焦虑施压,企业市值随之下跌。
同样,荷兰阿斯麦尔公司生产光刻机需大量高纯度镓、锗部件,库存告急后,新光刻机装配进度近乎停滞,欧美芯片研发机构苦不堪言,前沿项目被迫搁置,科研人员空有技术却无材料施展拳脚。
汽车行业亦是重灾区。除汉高断供外,诸多车企供应链陷入混乱。日本车企广泛使用含镓、锑材料的电子元件,本土库存见底后,海外采购无门,部分热门车型减产甚至停产,生产线工人被迫休假,经销商展厅现车稀缺,购车优惠大幅缩水,消费者购车计划泡汤,怨言四起。
美国政府为破局,一边督促高校科研团队加急研发材料替代技术,可短期内难见成效;另一边向盟友施压,要求共享战略资源储备,却遭婉拒,毕竟谁都不愿在供应短缺时拱手相让。欧洲企业尝试联合出资,在非洲等地探寻新矿源,无奈当地基础设施薄弱、政局不稳,开采遥遥无期。
中国出口管制并非恶意刁难,而是正当反制与战略考量。资源主权在握,合理调配出口,利于保护本国资源可持续利用,也促使国际产业重新审视供应链布局,推动全球资源分配向更均衡、合理方向迈进。未来国际企业要存活,需与中国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稳定、多元供应链;各国政府也该摒弃贸易保护与霸权思维,携手中国共寻全球经济良性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