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裁中国大蒜后,本土大蒜的“十字路口”

admin

一、制裁缘起:美国对中国大蒜的 “忌惮”

(一)所谓的 “威胁” 理由

美国一些政客宣称中国大蒜对其构成了 “威胁”,瞧瞧这些荒诞不经的理由,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美国国会联邦参议员斯科特日前致信美国多个政府部门,信中把中国大蒜描述成 “污水大蒜”,声称中国使用人类粪便作为肥料,这令人 “严重担忧”,还臆测中国大蒜的生产 “可能包括剥削性劳动”,甚至大言不惭地说中国大蒜以低廉的价格涌入美国市场 “威胁(美国)粮食安全”,进而要求发起 301 调查。而且,美国国会众议院已审议通过的 “2025 财年国防授权法案” 中,还包括要求美军商店禁止销售中国大蒜的条款。

可事实上,这些所谓的理由毫无根据可言。就拿用人类粪便施肥这一点来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科学与社会办公室早就表明 “没有证据” 显示中国使用污水作为种植大蒜的肥料,并且还指出 “人类排泄物和动物排泄物一样是有效的肥料。将人类污水撒在种植农作物的田野上听起来并不吸引人,但它比你想象的更安全”。而在进出口方面,美国海关对于

进口产品有着严格的把关,如果进口产品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或者危害,通过检验检疫等方式都是能够查出来的,有问题的产品根本不会被放行进入美国市场。

很明显,美国政客抛出这些说辞背后,就是政治操弄在作祟。他们眼见中国大蒜凭借优良的品质和亲民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深受欢迎,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大蒜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大蒜产量占全球 70% 左右,出口量也占据全球贸易 80% 以上,大量进入美国市场后对其本土产业造成了冲击,损害了部分美国企业的利益,于是便不惜编造这些谎言,打着各种幌子来遏制中国大蒜,其本质就是大搞贸易保护主义,滥用国家力量来遏制打压中国发展、强推 “脱钩断链”,不过是他们为达目的而使出的手段罢了。

(二)过往的制裁举措回顾

美国对中国大蒜的制裁由来已久,早在 1994 年 2 月 28 日,美国商务部就发布公告,对进口自中国的新鲜大蒜发起反倾销调查。到了 1994 年 11 月 16 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对华涉案产品反倾销征税令,当时定下的反倾销税率竟高达 376.67%,这是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中极高的税率之一,直接导致中国大蒜出口美国的数量锐减。据统计,1993 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了 2.4 万吨新鲜大蒜,占美国进口总量的 79%;而到了 2019 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仅有的 0.4 万吨,占比仅为 3%。

此后,美国先后进行了四次日落复审,并分别于 2001 年 3 月 13 日、2006 年 10 月 19 日、2012 年 4 月 30 日和 2017 年 11 月 6 日,四次延长了征税期限。在 2022 年 10 月 3 日,美国商务部又对进口自中国的新鲜大蒜发起第五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经过一系列流程,2023 年 2 月 7 日,美国商务部作出第五次反倾销快速日落复审终裁,2023 年 5 月 4 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投票作出了产业损害肯定性终裁,认定若取消现行反倾销措施,则从中国进口的新鲜大蒜将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最终决定继续保持现行的反倾销措施,让中国大蒜在未来五年内依旧难以顺利进入美国市场。

特朗普时期,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美国对中国大蒜加征关税,使得从 2018 年开始美国从中国进口大蒜数量大幅下降。而如今,美国又故技重施,试图通过 “2025 财年国防授权法案” 等手段,禁止美军商店销售中国大蒜,变着法地想把中国大蒜挡在美国市场之外。

这些制裁举措,不仅给中国大蒜出口商带来了巨大困难和挑战,让他们难以拓展美国市场,增加了经营压力,同时也对美国国内的大蒜供应链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美国本身并非大蒜生产大国,以往大量依赖进口中国大蒜来满足国内需求,制裁之下,消费者不得不面临大蒜价格上涨等情况,要花更高的价钱去购买美国本土少量生产或者从其他渠道进口的大蒜,损害的是广大美国消费者的利益,而真正受益的只是美国国内极少数的蒜农和蒜商,可谓得不偿失,也充分体现了这种贸易保护主义行径的短视与不合理性。

二、美国大蒜产业现状剖析

(一)产量与供应情况

美国虽是农业强国,但在大蒜生产方面,规模远不及中国。据美国农业部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本土大蒜年产量大约在 20 万吨左右,而中国大蒜年产量超 200 万吨,占据全球大蒜总产量的 70% 以上,产量差距十分显著。

长期以来,美国市场对进口大蒜的依赖程度颇高,尤其是中国大蒜。以往,美国大蒜进口来源地相对多元,不过中国一直是其重要的供应方之一,中国大蒜在美国市场的进口量占比能达到约 30% 左右,在部分超市,像沃尔玛、克罗格等,中国大蒜的销售额在大蒜销售品类中占比可达 40%,美国民众常用其烹饪各类美食,无论是美式汉堡、热狗,还是意大利面以及一些新兴菜肴中都有中国大蒜的身影。

不同时期,美国大蒜主要进口来源地也有所变化。比如曾经阿根廷、墨西哥等国的大蒜也在美国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当这些产地因气候、产量等因素出现供应变动时,美国市场的大蒜供应结构也会相应调整。但总体而言,中国大蒜凭借优良的品质和合理的价格,始终在美国进口大蒜中有着重要地位,只是受到美国不断发起的制裁影响,近年来中国大蒜对美出口量呈下降趋势。

(二)市场价格波动

在正常时期,美国大蒜市场价格相对平稳,消费者能够以较为合理的价格购买到大蒜用于日常烹饪等需求。例如,原本每磅大蒜价格大约在 2 美元左右,无论是家庭采购还是食品加工企业进货,成本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

然而,在制裁中国大蒜后,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美国本土大蒜产量本身有限,以往大量依靠进口中国大蒜来满足市场需求,制裁使得市场供应出现短缺,进而导致价格飞涨,一度每磅价格超过 5 美元。

这样的价格波动对美国不同群体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大蒜的成本大幅增加,以往可以随意使用大蒜调味,现在则要精打细算,饮食乐趣大打折扣;对于食品加工企业而言,像酱料厂、披萨店等,大蒜作为重要原料,价格上涨致使原料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压缩,不少小型企业面临经营危机,约 500 家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因大蒜原料成本增加而经营困难,甚至约 30% 出现减产或停产的情况。

(三)面临的挑战

从种植角度来看,美国大蒜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气候因素影响较大,例如加州部分大蒜种植区,可能会遭遇干旱、极端气温等天气状况,影响大蒜的正常生长和产量。而且,美国还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大蒜种植、收割等环节都需要一定人力,人力不足会拖慢生产进度、增加成本。

在市场竞争方面,美国大蒜产业长期受到进口大蒜的冲击。中国大蒜品质优良且价格实惠,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大量进入美国市场后,使得美国本土蒜农的产品在价格和市场份额上都面临不小压力,库房积压渐成常态。尽管美国采取了如高额关税及反倾销等相关保护政策,本土蒜农在短期内订单有所增加,可扩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仓促招人、租地、购设备等又让成本飙升,蒜价高企后又遭到市场抵触,暴利成泡影,还得背负 “搅乱市场” 的骂名,依旧忧心忡忡,整个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难以在全球市场进一步拓展份额、提升竞争力。

三、制裁后的美国大蒜市场走向预测

(一)供应方面的变化

在制裁中国大蒜后,美国的大蒜供应格局势必会发生重大变化。从其他供应国角度来看,西班牙、墨西哥等一直也是美国大蒜进口的重要来源地。

西班牙大蒜的蒜季与中国有所不同,其有着自身独特的种植周期,在部分时段能为美国市场补充供应。不过,西班牙大蒜种植品种虽质量也较为优良,但在风味特点上与中国大蒜存在差异,比如在辛辣程度、蒜香浓郁度方面,这可能会使得一些习惯了中国大蒜口味的美国消费者需要时间去适应。并且,从西班牙运输大蒜到美国,路途相对较远,运输成本以及运输过程中的保鲜等问题,都会对其供应美国市场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一旦运输环节出现延迟或者损耗,到达美国市场的大蒜品质就可能打折扣,数量也会出现波动。

墨西哥与美国接壤,在运输成本方面有着天然优势,能相对便捷地将大蒜运往美国市场,保障一定的供应量。然而,墨西哥大蒜的种植规模受限于其自身农业结构和土地资源等因素,产量并非十分稳定,一旦遇到气候异常等情况,导致大蒜产量下滑,那其供应美国市场的数量就会锐减。而且墨西哥大蒜的种植品种相对较为单一,对于那些追求多样化大蒜产品的美国加工企业等来说,选择范围就会受限。

总体而言,这些其他供应国在美国市场的份额或许会在制裁中国大蒜后有所增加,但受各自蒜季交替、种植品种特点以及运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要想完全填补中国大蒜留下的供应空缺,并且在供应数量、质量以及产品多样性等方面达到之前的水平,难度不小,美国大蒜市场的供应稳定性在短期内可能会面临一定挑战。

(二)需求层面的变动

制裁中国大蒜后,美国消费者的需求层面将会出现明显变动。

首先,对于本土大蒜来说,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出于支持本土产业或者没得选择的情况下,增加对美国本土大蒜的购买。但美国本土大蒜由于产量有限,价格往往会比之前进口中国大蒜时要高,而且在品质方面,比如个头大小、口感等方面与中国大蒜也存在差异,一些对大蒜品质要求较高的消费者,可能会对此不太满意,只是迫于现状而暂时改变购买选择。

对于其他进口大蒜,消费者会更加谨慎地去对比和挑选。例如在价格上,不同国家的进口大蒜价格各不相同,西班牙、墨西哥等国大蒜价格会受其产量、运输成本等影响而出现波动,消费者会权衡价格因素来决定是否购买。在品质上,像是否容易保存、蒜肉是否饱满等都会成为考量点。

从产品形式来看,对于即食即用去皮大蒜等产品的需求趋势或许会有所改变。以往,中国有不少加工好的去皮大蒜产品出口到美国,很受那些追求便捷烹饪的消费者青睐,制裁后这类产品供应减少,消费者可能会去寻找其他替代的加工大蒜产品,但如果其他进口来源地的此类产品在工艺、口感或者价格上达不到中国产品的水平,那么对这类产品的整体需求可能会出现下滑,而更多地转向购买整头大蒜自行处理,这无疑会增加消费者在烹饪准备环节的时间成本。

(三)行业竞争格局重塑

在美国制裁中国大蒜这一背景下,其大蒜市场的行业竞争格局面临着重塑。

对于美国本土大蒜产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少了中国大蒜这一强大竞争对手,本土大蒜在市场份额上有了更多争取空间,一些原本购买中国大蒜的消费者可能会转向本土产品,这有助于提升本土蒜农和相关加工销售企业的销量和利润。但挑战同样严峻,一方面要面对其他进口大蒜来源地的竞争,像西班牙、墨西哥等国也会抓住机会扩大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争夺消费者;另一方面,美国本土大蒜产业长期依赖进口大蒜冲击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市场生态被打破,需要快速提升自身的种植、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的能力,例如加大种植技术研发投入以提高产量和品质,改进加工工艺让产品更具竞争力等,可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全面提升,若不能及时跟上,很可能会错失这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他进口大蒜来源地,如西班牙、墨西哥等国,看到美国市场的这一变化,必然会加大在美国市场的推广和销售力度,试图抢占更多份额。它们会利用自身的优势,比如西班牙凭借其在欧洲的农业优势和先进种植管理技术,努力提高大蒜品质,墨西哥则凭借地缘优势,降低运输成本来提供更具价格竞争力的产品。但它们彼此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要在众多进口大蒜中脱颖而出,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供应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等。

而对于相关的加工销售企业来说,原本以中国大蒜为主要原料的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大蒜供应渠道,这就需要重新与其他供应国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面临原料质量不稳定、价格波动等风险。同时,在销售端,还得重新对消费者进行市场教育,推广新的大蒜产品,改变消费者对中国大蒜的依赖习惯,引导其接受新的大蒜来源,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整个行业竞争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各方都需要在这一新形势下不断调整策略,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四、制裁对中美经贸及全球产业链的影响

美国制裁中国大蒜后,本土大蒜的“十字路口”

(一)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冲击

美国制裁中国大蒜这一行为,无疑给中美两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带来了紧张局面,对双方贸易往来的信心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以往,中美大蒜贸易在正常开展时,是互利共赢的局面,中国蒜农和出口商能拓展海外市场,美国的消费者也能以实惠的价格购买到优质的大蒜,食品加工等相关企业也有着稳定的原料供应。然而如今,随着制裁的实施,这种良好的贸易平衡被打破。

美国此举让中方的大蒜出口商遭受重创,面对美国设置的重重贸易壁垒,如高额反倾销税、禁令等,出口美国的渠道受阻,经营压力陡增,很多原本计划出口美国的大蒜只能另寻销路,甚至面临积压的困境。而对于美国来说,后续其他农产品贸易合作也蒙上了一层阴影。中方企业在考虑与美国进行其他农产品贸易时,会担忧是否也会遭遇类似无端的制裁,变得更加谨慎,这使得双方原本可以拓展和深化的农产品贸易合作难以推进,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变得举步维艰。

从长远来看,这种制裁行为破坏了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信任基础,让双方都在贸易往来中多了几分顾虑,不再像以往那样顺畅地开展合作,贸易的不确定性增加,对整个农产品贸易领域以及更广泛的经贸合作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不利于双方实现互利共赢,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的做法。

(二)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连锁反应

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角度出发,美国制裁中国大蒜就如同之前制裁华为等企业一样,是对产业链稳定的一种破坏。在食品加工产业中,大蒜是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以往众多美国的食品加工企业,像生产大蒜酱、蒜香调味料、含有大蒜成分的预制食品等企业,习惯使用中国大蒜作为原料,中国大蒜凭借稳定的供应和优良的品质深受青睐。

可制裁之下,这些企业不得不面临原料供应的变化,要么选择价格更高、供应不太稳定的其他进口来源地的大蒜,要么加大对美国本土少量生产的大蒜的采购量,但这又面临成本上升以及产量不足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的问题。例如,一些小型的酱料厂,原本靠着性价比高的中国大蒜来控制成本,维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现在却因大蒜原料供应和价格变化,产品成本大幅增加,在市场上逐渐失去价格优势,订单减少,经营陷入困境。

从全球大蒜贸易流向来看,以往中国大蒜大量出口美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有其固定的流向和占比。制裁后,美国市场空缺出来的份额虽然会有西班牙、墨西哥等其他国家来试图填补,但这些国家在蒜季交替、运输成本、产品多样性等方面各有局限,难以快速且完美地承接中国大蒜留下的份额,导致全球大蒜贸易流向变得紊乱,原本相对稳定的供应链也出现了波动。这种连锁反应不仅影响着中美两国的相关产业,还波及到全球其他参与大蒜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让整个产业链上的各方都要重新调整和适应,增加了诸多运营成本和不确定性。

五、未来展望与思考

美国制裁中国大蒜后,本土大蒜的“十字路口”

(一)美国应如何抉择

美国在制裁中国大蒜这一问题上,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其接下来的抉择将对自身产业、消费者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形象等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从自身产业角度来看,美国大蒜产业规模远不及中国,长期依赖进口大蒜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中国大蒜此前占据了重要份额。持续制裁中国大蒜,虽短期内看似给本土蒜农和蒜商带来了一定机遇,减少了强大竞争对手,可实际上面临诸多棘手问题。美国本土大蒜产量有限,难以完全填补市场空缺,其他进口来源地又各有局限,难以像中国大蒜那样稳定且大量供应,这使得美国大蒜产业在供应稳定性上大打折扣。并且,本土蒜农若想扩大生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土地租赁、设备购置以及人力招募等,还得花费精力去提升种植技术、改进加工工艺,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若在此过程中不能有效提升竞争力,后续面对其他进口大蒜的冲击,依旧会陷入困境,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堪忧。

对于美国消费者而言,制裁带来的更多是负面影响。以往能以实惠价格购买到品质优良的中国大蒜,如今却因制裁,要么面对价格大幅上涨的本土大蒜,要么选择风味、供应稳定性等方面不尽如人意的其他进口大蒜。普通家庭在日常烹饪中,大蒜作为常用调味品,成本增加会让他们的生活支出变多,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而食品加工企业等,原料成本上升压缩了利润空间,甚至导致部分小企业经营困难、减产停产,这无疑对就业等也会产生连锁反应。

在国际贸易中,美国持续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式的制裁行为,会严重损害其自身形象。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期望在公平、自由、开放的贸易环境中合作共赢,美国却屡屡以无端理由对中国大蒜进行制裁,这破坏了正常的贸易秩序,让其他国家对其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和公正性产生质疑。长此以往,当美国其他产品寻求海外市场时,也可能遭遇他国的抵触,不利于美国整体对外贸易的拓展。

所以,美国应该摒弃这种短视的贸易保护主义,以更理性、开放的态度对待大蒜贸易。积极与中国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基于科学依据和事实,解决所谓的贸易 “担忧”,重新恢复正常的大蒜贸易往来,这才是符合美国自身长远利益以及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正确抉择。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平衡

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贸易往来愈发频繁,就如同一张紧密交织的大网,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在贸易中寻求平衡显得尤为重要,而通过合作共赢来解决贸易争端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大蒜事件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

从中国大蒜遭遇美国制裁来看,这种单方面的贸易限制举措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国际贸易状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蒜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大蒜出口是对外贸易的一部分,也是满足其他国家市场需求的重要渠道。美国为了保护本土部分蒜农等利益群体,采取反倾销、禁令等手段制裁中国大蒜,不仅影响了中美两国大蒜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的正常经营,也使得全球大蒜贸易格局发生紊乱。原本稳定的贸易流向被打乱,像西班牙、墨西哥等其他大蒜出口国虽有机会去填补美国市场空缺,但又受自身诸多因素限制难以完美承接,进而导致全球大蒜供应链出现波动,增加了各方运营成本和不确定性。

而要更好地维护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环境,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各国需要摒弃零和博弈思维,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在遇到贸易分歧时,应像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倡导的那样,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谈判、遵循规则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例如,针对美国对中国大蒜所谓的质量安全等质疑,可以由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依据国际通用标准,对中国大蒜进行科学检测评估,用客观事实来消除误解。同时,各国可以在大蒜种植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提升全球大蒜产业的发展水平,实现优势互补。比如美国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管理方面有一定经验,中国在大蒜种植规模效应以及部分加工技术上有独特之处,双方若能合作交流,不仅能促进大蒜产业进步,也有助于修复两国贸易关系,为全球经济稳定注入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