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马驹桥,那些过年不回家的人

admin
北京马驹桥,那些过年不回家的人

北京马驹桥,那些过年不回家的人

距离春节还有10天,北京马驹桥劳务市场吸引了「最人物」的目光。


前不久的一则视频,有拍摄者探访了春节前的马驹桥劳务市场。不少找务工机会的人仍然聚集在此,还没有踏上回家的路,有人甚至没打算回家过年。


马驹桥是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地,它不仅是一个地标,甚至已成为一种现象。这里容纳了无数正在打拼的北漂者,他们与马驹桥相互依偎,抱团取暖。


越是春节临近之时,人与人之间的拥抱和连接越是珍贵。视频里,拍摄者还记录了工友们排队领着白象的公益赠面,“出门在外也比较辛苦,吃碗面暖和一下”,这何尝不是老百姓之间相互温暖、彼此打气的浓缩图景。


北京马驹桥,那些过年不回家的人


北京马驹桥,那些过年不回家的人


背后是“马驹桥零工市场”的招牌,眼前是贴满招工启事的广场,视频里的人站在那里,眼神落在远处,仿佛能穿越人群看到家人,有人说:“电话铃声一响,就想着是家里打过来的。”


北京马驹桥,那些过年不回家的人


在这里,成百上千的日结工,无不为孩子和家庭在拼尽全力。


干保洁的艳玲(化名)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在江苏读大学,小女儿还有一年高考,成绩上游。这天,艳玲重复了好几次,自己学历不高,没读过多少书,但两个女儿很争气,是全家的骄傲。


与任何人谈话时,她都声音高亮,充满生机。说起两年没回家声调也亮堂堂的,她觉得值得。


凌晨5点,北京的天还黑的。艳玲从地铁口出来,顺着人潮赶往马驹桥商业街尾的十字路口。


每到年根,家家户户保洁的需求格外旺盛,年前排不上的客户也接受年后打扫。一些保洁公司人手不够就会到劳务市场招临时工,工资也比往常高不少。“日常收入是200多元,现在有时候全天接房屋大扫除,一天收入可能近千。”


马驹桥沿街是大大小小的劳务公司,艳玲看也不看,她不想为了图轻省,被劳务公司抽走“油水”。“一会儿收押金一会儿收交通费。”在路边接活,很多都是老板直接招人,日结工资更可观。


北京的冬天很冷,艳玲的手脸皲裂,一边等活一边咧着嘴抹药膏。她不太觉得自己很苦,有些瞬间她会有这种感觉,但不会沉浸在这个情绪里,对她来说,天气越冷,人力越紧缺,工资会被推得越高。


艳玲有两个包。双肩包是小女儿淘汰的旧书包,粉色的,里面装着清洁工具。还有一个奶茶袋子,里面装着她的三餐。为了获得这个袋子,她专门点了杯奶茶,给店员备注希望能用大袋子打包。奶茶袋子保温,早上带出来的包子到了中午不至于太冷。袋子最底下是一碗泡面,是她的晚餐。


早上7点,晨光越过地平线,光柱照在街口每一个人的脸上,影子拉得老长,填满了人与人之间所剩无几的空隙。艳玲如愿找到了合适的老板,坐在金杯面包车里,向着北京更深的脉络中驶去。


她不挑活,两三个人打扫一间房子,她总是出现在厨卫,成为补丁一般的存在,自我调侃是“斜杠阿姨”。


时间赶着时间,工作赶着工作,艳玲和工友一天干了三家。晚上9点,她翻出包里的白象老母鸡汤面,跟客户借了热水,坐在楼梯间里等待面条变得软烂。


大女儿约摸着时间打电话过来,接起电话,除了鼓励孩子之外就是问生活费够了吗。远远听着,艳玲的笑声不断,关于女儿成长中的种种往事,都让她感到幸福和荣耀。


她用肩膀夹着手机,掀开泡面盖子,碗里冒着与生活短兵相接之后的热气腾腾,把伤风感怀的矫情泡成了咸鲜滋味。


北京马驹桥,那些过年不回家的人


视频里有一位60岁的大爷,雷锋帽的一边飞起,眼镜片厚到看不清目光,但没有人会怀疑他面对镜头时的坦诚:“钱拿到手就是最开心的事。”


北京马驹桥,那些过年不回家的人


来马驹桥,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毛佳(化名)是人堆里少见的年轻面孔,他对这里的规则十分熟悉,来这里的目的也只有一个,赚钱。


他提起了他的情况,简单几句话包含了大山深处的家和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他想多做一份兼职,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


马驹桥紧挨着几家物流公司,京东苏宁顺丰,都在这里。毛佳最常干物流分拣。“自由,还能天天见钱。”他不仅春节在这里,大部分法定节假日和电商大促节点,他都要来这里找活,不为别的,只为更高的时薪。


他用下巴指了指路边的招工启事:“招快递分拣300元/天,物流装卸500元/天”“小件快递350/天,日结,不押工资”“春节不停招,法定假日三倍工资”。


这个数字大概是平时的两倍,“过年人手少,干得多赚得就多”。


见到毛佳时已是中午,前一天晚上他刚在一家物流中心干了通宵。跟着他在小巷子里七拐八拐就到了一个小吃摊主聚集的地方。他知道哪家肉多,哪家味道好,怎么用最少的钱,变着花样让自己吃饱。


他算过一笔账,马驹桥的一天,只吃饭,30块钱就能吃得很舒服了。


他在一家小吃摊前花9块钱要了一碗盖饭,坐在摊前的马扎上吃起来一边吃一边说:“你看一碗鱼香肉丝盖饭还不到10块钱,多划算!”


身后的老板见他是熟面孔,抬起声音说,最后一天了,明天就回家过年了。临近几家小吃摊主也跟着附和,他们也都准备歇业回老家了。"回家有什么意思!"毛佳假装不理解的样子。


明天的饭怎么解决?毛佳有自己的办法。买一袋五连包的泡面,再背上碗和保温壶。“一天的成本不超过15块钱。”他计算着吃泡面的费用,仿佛能够清楚地来丈量自己与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距离。


到了下午四五点,马驹桥又迎来一批中巴、金杯,与早上不同,下午四五点的工作大多是夜班,工资会比早上多10—30块,有的包一顿晚饭,还有的提供夜宵。毛佳嘴甜,见谁都喊大哥,小跑着找活儿倍儿有劲儿,他说这比在床上躺着有意义多了,很有奋斗感。


不知是谁在路边扔出一把摔炮,嘭嘭叭叭的炸裂声给马驹桥添了些年味。摔炮声立时被招工的喇叭声掩盖,毛佳对着声音消失的方向喊道:“新年赚大钱!”


北京马驹桥,那些过年不回家的人


在视频里,每个接受采访的务工者嘴里说着,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谁也不会专门为镜头停留片刻。一个拿着简历排队的中年男人说:“不干,躺下就没意思。”


北京马驹桥,那些过年不回家的人


彼时是上午,并不是在马驹桥找工作的最佳时间。早晨的客车将务工者一辆一辆拉到北京各地,一般八点之后,来拉活的车就很少了,仍逗留在此处的,是被“挑剩下的人”。


老刘是其中之一。短寸头,微笑时,会露出几颗被烟熏的牙齿。肩上挂着一个绿皮外壳的帆布式挎包,包体磨损严重,边角处用针线缝合,硕大的保温杯裸露在外。透过一个缺口,可以看到包里的物件,是一些沾满了水泥和油漆的螺丝刀、剪刀和扳手等工具。每走一步,包内物品的撞击声都会和他的喘息声发出共鸣,“叮当叮当。”


他是一个装修工,靠着这份工作,在妻子早逝后独自将儿子拉扯大。去年,儿子在在北京一家大型酒店找到了一份厨师的工作,年夜饭的生意红火,儿子要留在北京加班。这些年,从来都是爷俩过年,所以这次老刘刚过元旦就从黑龙江老家来到了北京。


老刘有东北人特有的爽朗,哈哈地笑着说:“就当来旅游啦,在家没事干,想到北京长长见识。我没出过远门,这还是第一次坐火车。”


初来乍到的老刘没有门路,到马驹桥碰运气,一碰就是半个月。


在体力活主导的马驹桥,用工标准往往很简单——年轻。“你今年多大”,是马驹桥所有中介问老刘的第一个问题。老刘拿出身份证,中介对着证,再瞧一遍脸上皱纹的密集程度,嘴里不停换算,“1970年,今年55了,算了吧”。


老刘无奈之下,又退回等待的人群里,他心里不服气,自己一身的力气,并不比年轻人差,“扛水泥见过吧,年轻人根本干不了”。


这半个月,他开始学着用“前辈”的方式称马驹桥是“马桥”,“在这里呆久的人都这么叫”,这是他揣摩到的扎根话术。遇到中介,他会宣称自己一直都有活干,只是这两天休息,顺便找一个零工。


北京马驹桥,那些过年不回家的人


“人只要奋斗,就有出头之日”,老刘和视频里那位乐观的中年男人一样,“多攒点钱,儿子还要买房、娶媳妇。”他一边笑着,一边伸着脖子寻找自己的目标,每次目光流转都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北京马驹桥,那些过年不回家的人


春运的火车轰隆向前,劳动力市场上新的号角照常吹起。对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过年更重要,对工作了一年的人来说,年味是冬日里的暖意。


马驹桥的工友们聚集在白象温暖驿站,人们边吃边聊边感受年味,热气和香气交织出期盼和鼓励,也是切实的抚慰。吃一碗面,攒一身力气,看到这一幕就会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北京马驹桥,那些过年不回家的人


马驹桥的温情,在于将一个个挣扎向上的人揽入怀中,让人们可以更从容地奔赴美好,收获如白象公益赠面一般质朴的温暖。


至此,「最人物」发现,在马驹桥之外,白象还在全国多个火车站、汽车站,如成都东站、洛阳火车站等,为返乡旅客设立公益服务点“白象中国面温暖驿站”。同样为需要的旅客送免费泡面,还提供暖宝宝、口罩、医药箱等应急物品。


或许,白象在春节前这个时点去马驹桥给务工者送上一碗热汤面,是因为和每个普通人一样,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积极地、努力地在岩壁上凿开一道光,为下一段生活蓄力。


从自身努力奋斗到惠及他人,白象也一次又一次让人看到世界温暖的模样。


凛冬之中,普通人的蓬勃生机显得更加可贵。吃完面,人们消散在人头攒动的城市中,他们在生活中一点点地寻觅、积攒,即使暂时看不清前方,也坚定地迈出步子,不肯滞留在原地。


冬天的困惑与不安即将结束在时令的循环里,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和那些始终想着做出好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都将迎来新一轮春光明媚的日子。


北京马驹桥,那些过年不回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