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admin

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失联,欢迎大家加我的个人微信好友——hmgg021

1月17日,2024年中国经济答卷公布——

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30万亿元,达1349084亿元,同比增长5%。

显然,在前三季度落后的情况下,随着第四季度一揽子经济政策的落地,最终成功拿到5%的年度目标。

首先这个数据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因为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8%。

GDP与发电量基本是匹配的,不像美国人那样发电量下降但经济数据蹭蹭涨。

看起来,中国GDP的增速在全世界较大经济体中,仍然是妥妥的第一名。

但作为普通人来说,对于这个GDP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

2020年之前,中国每年GDP增长大致也就是6%左右,与5%没有本质区别。

但那时候的生活如何?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2018年-2019年的时候,自己公司的业绩怎么样?

自己的个人收入怎么样?商场的人流量怎么样?街上的饭馆人怎么样?

是不是和现在区别挺大的?

恐怕大部分都感觉,那时候的日子比较轻松,敢消费也敢下手买房,就连各种偏僻之地的海景房都有人组团买。

可是现在呢?

普遍感受日子过得很紧张,薪资与就业都有很大压力。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差不多的经济增长数据,普通人的感知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GDP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这里给大家看两组很有意思的数据。

数据1,GDP创造财政税收的能力逐年走弱。

2018年,税收收入在GDP占比还高达19%,2024年已经下降到14%。

数据2,GDP创造个人财富能力同时也逐年走弱。

2018年个人所得税在GDP占比是1.54%,2024年已经跌到1.09%。

这两组数据对应年年增长的GDP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GDP增长不但没有给国家创造同等增速的税收,而且也没有为居民创造同等增速的收入。

简单的说就是,GDP增长同时在创造有价值的财富能力在逐年走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1 增长背离

我们先看一个有意思的案例对比。

2024年,比亚迪推出了自己的秦plus DMI汽车,售价7.98万。

同样是2024年,香奈儿推出了自己的新款CF黑金牛包,售价8万元。

问题来了,巴掌大的一个包,就算香奈儿的包用最最最珍贵的牛皮,用最最最有经验的老师傅做出来,恐怕成本也不会超过5000块钱吧?

那为啥从物料成本、人工成本、时间成本等等都完全没有可比性的两样东西,售价却是一样的呢?

也许有人会从奢侈品价值、本身社交价值、品牌价值来解释,但这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

西方人的商品,卖出了远超成本的价格。

中国人的商品呢?

卖出的价格,恐怕不比成本高到哪去。

为什么看起来法国人这么悠闲还那么富,而中国人这么累还这么穷?

就是因为法国人卖香奈儿,同样产出8万块钱的GDP,法国人能赚7万5。

这7万5里面可能交税2万5,企业利润2万5,法国工人拿2万5的奖金。

中国呢?

一辆秦plus,可能赚5000块钱就不错了(毕竟钢铁、锂电池、发动机、人力成本在那摆着)。

交税1000,企业利润1000,工人拿3000块钱工资。

这就深刻揭示了一个问题:

中国GDP增长本质是靠着制造业的扩张的增长。

但中国制造业产能与营收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匹配的增量利润,相当多的行业产值增长其实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

所以看起来中国GDP增速还不错,但GDP的增速带来的好处,并不能体现在税收上,也不能体现在企业利润上,更不能体现在个人收入上。

同样的问题,光伏产业是个很好的例子。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过一件事:

在英国、德国、荷兰等地,人们常常将太阳能电池板用作围栏,而非安装在屋顶上。

显然,电池板需要倾斜安装才能有效发电,所以最好的安装方式就是屋顶。

那欧洲人为啥不这么干呢?非要垂直安装?

《金融时报》给出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答案:

中国光伏板非常便宜,甚至比围栏还便宜,所以干脆用来装围栏了。

能发点电就好,不能发电也无所谓。

GDP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光伏板真的便宜到如此地步了吗?

让我们来算笔账。

光伏板,一平方米硅片成本大概在200元,然后封装用的前板钢化玻璃和EVA胶膜及背板,大概75元。

导电材料银浆和铝框50块钱,再加上生产成本比如人工、用电、零星材料零件以及设备折旧、管理成本,可能在200元左右。

另外有含在里面的交专利费,大概50元左右。

粗粗算下来,一平方米光伏板,成本大概在575元人民币左右。

那一平方米光伏板卖到国外多少钱呢?

600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如果企业管理非常完美,成本控制非常严格,企业也就能盈利25元而已。

但一旦遇到意料之外的波动,比如原材料涨价、电费涨价、物流涨价、工人闹着涨工资,光伏企业就会亏损。

2024年,中国光伏产业产能全球占比达到90%,技术也碾压全球。

但是这个行业在2024年却遇到全面亏损。

有人可能要问了:你亏损了,卖贵点不就得了?

谈何容易啊!

中国是只有一家光伏企业吗?

并不是啊!

你卖700,马上就有人找到你的客户:

我卖600,咱俩合作吧!你没了客户,就只能倒闭。

对于很多中国光伏企业来说,自己有工厂要维持,有一大群工人要养,有贷款需要还。

所以只要开了工,就只能做下去,哪怕微利,甚至亏本,都要继续做。

大不了拿点国家的出口退税,还能赚一点点钱。

但问题来了,微利经营或亏本经营,虽然看起来你还在生产,还在源源不断创造GDP。

但带来的是政府税收收入的下降,行业从业人员薪资收入自然也不可能增长。

光伏产业只是我国制造业很多行业的缩影。

事实上我国制造业大部分同样面临的需求不振,产能过剩,企业不得不通过牺牲利润降价的代价来维持营收的地步。

这种以牺牲利润来维持GDP增长的模式代价是很大的。

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产业被中国卷得活不下去,自然要推动政府对华强硬,对中国加关税。

另一方面,低价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现在亚非拉国家是用了不少中国货,让他们可以用很少的钱过上好日子,但他们感谢我们了吗?

他们还是认为中国货的品质不行,是低端货。

不如欧美日产品高端大气上档次,中国制造便宜是天经地义。

甚至中国的产品,在国外竟然成了威胁中国的工具。

2023年5月4日,印度政府宣布他们已成功挖掘出一条位于中印边境达旺至色拉山口的隧道。

该隧道全长超过2500米,高度达5米,足以容纳重型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等军事装备的部署与通行。

很多人都惊了,以印度的基建能力,是怎么在高原山地这种高施工难度的地区完成如此复杂的隧道作业的?

原因很简单,2020年印度从中国进口了8台盾构机。

GDP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结果,就是中国的盾构机,使得印度得以首次实现从本土迅速向中印边境达旺地区大规模部署兵力和装备的能力。

这不让人觉得可笑吗?

2 产能扩张的无奈

为什么中国产业发展大都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呢?

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上找原因。

过去我们一直有一个朴素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

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要过上好日子,路径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断推动产业升级。

将发达国家垄断的高端产业都拿下来,自然能实现上述的目标。

现在回头来看,这个路径可能是有问题的。

2015年,我国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

这个计划其实就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规划,这个计划同样让美国如临大敌,在2018年对我国发起全面贸易战。

结果贸易战不但没有阻止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反而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制造业推动自主可控产业升级的速度。

2018年,我国芯片基本靠进口;

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在摸索,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产业都依赖政府财政补贴;

燃油车与零部件进口是仅次于石油进口的第二大项目。

现在呢?

截止到2024年年底,《中国制造2025》计划拟定的目标全部完成的占比超过70%,部分完成的占比超过20%。

也就是说大部分目标基本实现。

芯片我们基本拿下了14纳米的制程国产化,芯片进口从高峰时期的超过3000亿美元锐减到1000亿美元,同时还创造大量出口;

汽车我国实现年销量3000万台的佳绩,出口突破500万台,成为全球第一;

大飞机完成商业化,去年收获订单超过1000架。

可以说,从2018年开始,我国产业升级成绩瞩目。

不但拉动了大量就业,同时也带动了GDP的增长。

这些成绩可喜可贺,但问题在于,我们拿下的这些传统高端产业之后,收获的利润却非常有限。

以汽车行业为例。

1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310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但是,销量数据不断攀升的汽车行业,利润率却不断下滑。

根据乘联会提供的数据,2024年1—11月的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7.3%,汽车行业利润率4.4%。

相对于下游工业企业6.1%的平均利润率水平,仍偏低。

其中,2024年11月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35%,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3.3%。

我们看看2024年当之无愧的销量之王——比亚迪。

比亚迪2024年上半年销售了161.3万辆新能源车,如果扣除手机、光伏能源等产业的净利润,比亚迪汽车业务的净利润约为120亿元,单车利润只有7500元。

奔驰的单车利润多少钱?4.08万元。

宝马的单车利润多少钱?3.65万元。

人家卖一辆车赚的钱,比亚迪要卖四五辆。

更何况,比亚迪虽然赚的少,但起码还是赚钱了,但其他车企呢?

全国500家汽车企业,去年真正赚钱的企业只有10来家!

也就是说,我们绝大部分汽车企业不赚钱甚至亏损。

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直言:

“这样卷下去不是办法。

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是盈利。

盈利又是为了什么,是为社会做贡献,包括交税和提供就业岗位。

但现在呢?都在裁员。”

曾庆洪痛心疾首地透露了一个数字,国内18家上市车企,仅有12家实现盈利,但净利润加起来不超过900亿元。

仅丰田一家就是12家中国车企加起来的2倍不止。

也就是说,我们拿下汽车这个传统的高端产业,跃居世界第一的同时,获得的结果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白菜价卖货,利润非常薄。

结果除了制造GDP之外,企业没拿到多少好处,政府没拿到多少好处,也就是增加了民众就业有点意义,但是薪资还是很低。

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这和中国的体量有很大关系。

过去中国制造业被称为发达国家粉碎机,原因就是我们一旦掌握某个行业核心技术,立马就能将这个行业产品干到白菜价,从而将国外同行纷纷卷死。

以纺织行业染料为例。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曾想用人工成本低廉的纺织业来赚取国家发展的第一桶金。

但很快就遇到了问题:染料。

GDP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染料这玩意看起来不起眼,但技术含量很高。

甲醛含量、pH值、染色牢度等级、异味、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含量都要符合标准,化工能力不足的国家根本搞不定。

当时的中国,虽然能生产染料,但生产不出符合国际标准的染料,只能进口。

结果一问价,10万元一吨,高端染料价格甚至能达到50万元。

也就是说,我们辛辛苦苦搞纺织,成衣,有相当一部分利润,都被外国染料厂商赚走了。

然后中国就发了狠,开始研发高端染料。

结果没用几年就突破了,浙江和江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染料基地。

但是被我们掌握染料核心技术之后呢?

产能扩张了。

产能扩张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为了全面替代进口货,降低中国纺织品行业的整体生产成本,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比,赚取更多外汇。

另一个是当年各地的唯GDP考核机制,各级官员以GDP为追逐目标。

比如染料厂商A在A县搞了个生产厂,红红火火,然后A市就找到染料厂商A,你看现在染料市场供不应求,能不能去B县C县D县也去投资建厂啊?

土地和税收的事情好说,只要你们建厂,帮市里解决GDP和就业岗位问题,要人要地要减税,都能满足你!

染料厂商一听,还有这种好事?投投投!

可关键在于,中国也不只有一个染料厂商A,也不只有一个A县和A市啊!

B市会不会找染料厂商B?

C市会不会找染料厂商C?

因为一定金额以内的项目,不需要报给国家发改委审批,所以也就没有足够的统筹和限制。

结果就是各地一哄而上,产能急剧增加,生产过剩,只能降价。

猜猜现在染料的价格行情是多少?

大致就是5000元左右一吨!

结果越南捡了便宜,现在正在靠着中国廉价染料,大力发展纺织业呢。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价格下降这么多?

是国内企业不愿赚更多钱吗?

当然不是!

原因无它,中国人口太多了。

为了解决就业,为了拉动经济增长,一旦我们掌握某个行业核心技术,在各地谋求发展的迫切愿望驱动之下,我们产能扩张速度是惊人的。

我们相信各地想发展的初衷是好的。

当年各地的市长县长们跑上级要项目要审批,不都是想促进经济产业发展,造福本地吗?

对上级来说,也很头疼,手心手背都是肉,总不能只让A市发展,不让B市发展吧?

可是市长县长们跑得多了,如果缺乏统一调度和统筹,自然会导致产能过剩,然后导致价格内卷。

企业也就不得不以价换量,牺牲利润来换取营收。

本来中国攻克核心技术之后,应该去国外薅羊毛割韭菜的。

结果因为自家产能过剩,就算卖也只能降价卖了。

这就是要把14以这个人口规模的国家带入发达国家俱乐部的艰难之处,与几千万人口国家难度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所以现在全世界制造业都遵循这样的逻辑——

只要是中国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即便是传统行业也是高利润行业;

如果一旦被中国掌握核心技术,那么即便是传统的高端产业也马上变成白菜价行业。

汽车如此,芯片产业同样如此。

前面我说过,现在中国已经掌握芯片产业14纳米制程国产化。

14nm光刻机已经试运行两年了,良品率不断攀升。

不仅缩小了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还通过自主供应链(比如中微半导体、北方华创)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后果,就是目前低端芯片全面白菜价。

GDP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2024年底,中芯国际突然宣布14nm-28nm芯片产品降价30%-60%!

这一下子,市场全乱了。

台积电、英特尔、三星受影响最大。

以前台积电每月能做10万片14纳米芯片,现在中芯国际一降价,客户立马砍单40%,找中芯国际去生产。

哪怕支付违约金,也是划算的。

但问题在于,芯片这种东西,都是批量起来才有成本优势。

台积电备那么多料,给谁用去?

最后只能降价销售,甚至降了20%。

三星也不好过。原本它的14纳米芯片生产线开工率是90%,现在掉到60%。

设备闲着,芯片卖不出去,资金紧张,研发也被削减。

英特尔也亏了。

之前靠14纳米以上芯片赚了不少钱,收入的30%来自这块。

但现在中国芯片便宜又好,英特尔少赚了15亿美元。

也许这是中芯国际抢市场的营销策略,但从另一方面,台积电、英特尔、三星少赚了,不就意味着中芯国际也少赚了吗?

过去一个控制汽车玻璃升降的芯片,以前国外芯片价格是3000元,现在国内芯片价格是30元。

汽车雨刮控制芯片,以前国外芯片价格是几十元,现在国内芯片价格是1.3元。

芯片这个过去高大上的产业我们快要拿下来了,代价就是芯片产业全面白菜价。

这就是从2018年开始,我们产业升级速度加快,GDP也在保持增长;

但是创造有价值的财富能力(政府税收与居民收入)在逐年走弱根本原因。

前文提到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进步非常迅速。

但相应的,留在工业王冠上的明珠也越来越少了。

过去,我们每攻克下一个明珠,在产能爆发之前,还能吃到一波利润红利,支持税收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

现在呢?

中国还没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业越来越少了,相应的这种红利期也越来越少了。

于是税收、居民收入增长和GDP增速,也就慢慢脱节了。

目前,全世界国际贸易总体顺差一共也就是1.8万亿美元,去年中国独占1万亿美元。

全世界每生产100元工业产品,中国就要占30元。

以上两个数据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

也正因为我们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高度,但是我们GDP增长的创富能力却在逐年下降。

最后导致大家对经济的感知,和GDP增速的差距越来越大。

3 新的机遇

以上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产业升级的路子快走到头了,发展模式该换了。

在7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曾提出了一个观点:

这个世界只有10亿人能过上高品质的生活。

这10亿人住在发达国家,享受高福利、先进医疗、优质教育,以及不需要思考“明天会不会挨饿”的安心。

他们被称为“黄金十亿”。

在“黄金十亿”的背后呢?

是非洲的矿区、南亚的纺织厂、东南亚的代工厂、拉美的贫民窟、印度的种姓底层。

他们的辛劳与贫穷成为全球资本循环的一环。

这个论断虽然是二战后美国刻意构建的世界格局,充满了白人至上的傲慢。

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论据支撑的。

在当时人类的生产力也就这样了,全世界的能源和粮食供应只能勉强足够开销。

一旦有更多的人按发达国家的方式生活,那就必须加大开发能源开采和粮食生产。

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对人类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GDP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还记得2010年奥巴马说的:

“如果全体中国人过上和美国人、澳大利亚人一样水准的生活,那全人类都将陷入悲惨境地!”

其实也是基于这一论断。

不过呢?

中国打破了这一论断。

凭借互联网产业和信息革命带来的新生产力、新业态,通过几十年的辛勤发展,已经将3-4亿人成功带入了发达国家生活水平。

但问题在于,这场产业革命的红利基本也到头了。

也许前面的论断可以修改一下:

按照目前人类科技水平与生产力水平,大致只能支撑不到15亿人口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

欧美+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是原有的发达国家,人口差不多11亿。

再加上新进入这个群体的3-4亿中国人,已经把发达生活水平这个俱乐部已经挤得满满当当。

中国希望通过产业升级还要把剩下的10亿人口拉进这个俱乐部,那就相当吓人了。

在科技没有明显革命性进步的情况下,付出的代价就是内卷。

这就让欧美这些老牌发达国家感到很恐惧了。

为啥?

因为现在现在欧美国家普通民众的日子过得也不好。

前一阵子小红书中美对账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欧美工薪阶层的收入其实也是捉襟见肘。

欧洲月薪2000欧,美国月薪3000美元的民众是主流。

但在那个高消费的环境中,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还真不如国内二线城市月薪5000—6000元的工薪族。

所以,仅仅在存量产业中博弈是不行的。

未来的发展还是要寻求新的增量,靠科技的进步做出的增量的蛋糕。

那么现在有这样的机会吗?

有,AI。

最近202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与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提出两个预言让我印象深刻:

预言1,依靠AI技术,未来人类目前已知的重大疾病在10年内都将找到对应的特效药;

预言2,还是依靠AI技术,未来人类寿命最长可达150岁。

这两个预言让我非常振奋。

为什么?

首先,产能过剩对应的就是外部需求不足。

企业为了拉动需求不得不采取降价牺牲利润的模式来维持,这是一个死胡同。

但是如果在AI技术支持下,让人类平均寿命增长20岁左右,这就意味着人口间接增长20%。

也就是外部需求突然增长20%。

这是寿命长度带来的需求增长。

另外就是AI技术的爆发还可以让我们增加生命的宽度。

人类是愿意为生命宽度买单的。

啥是生命的宽度?

举个例子,在智能手机之前手机只是一个通讯的工具,需求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打打电话,发发短信。

但是,高速移动网络和高性能芯片问世后,很快手机就变了。

不再是一个电话,而是一个移动上网终端!

智能手机一问世,一下子点燃了民众对智能手机的热情。

手机销售增长与简单的通讯工具时代相比何止10倍!

同样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我们碎片化时间得到充分运用,生活的质量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就是一款智能手机拓展了我们生命的宽度。

同样的现在汽车也有过去智能手机的趋势。

未来的汽车可能如同手机的变迁一样,从简单的交通工具变成交通的个性化玩具。

叠加低空经济的发展,未来出行过程大概率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如同智能手机提升碎片化时间的价值一样,出行也会变得丰富多彩的生活组成部分。

如同过去民众为智能手机买单一样,未来的民众同样会愿意为未来的智能个性化汽车买单的。

这就是拓展生命的宽度带来的需求增长。

1月21日,特朗普上任第一天,就宣布了一项名为“Stargate”(星际之门)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计划。

初步计划投资至少5000亿美元,其规模已经可以与阿波罗计划和曼哈顿计划相媲美。

业内人士也将星际之门视为美国的“AI曼哈顿计划”。

咱们都知道,特朗普这个人无利不起早,为啥还要同意这么大一个项目呢?

因为它可能真的会改变人类科研的未来。

AI虽然从2023年发展到现在一直是风口,但一直没有足够的应用落地。

为啥?

因为现在的AI是基于现有素材构建的大模型,它会的东西,不会超出现有素材的范围。

比如,你让它归纳一个论文中的观点,它可能很快就找出来。

但你让它做个人类历史上没做过的试验,然后写个论文,它就不行了。

星际之门呢?它搞的是AGI。

AGI才是AI技术的完全体,它具有自学和解决从未接受过训练的问题的能力,能自主学习,自主科研。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为什么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爆发式发展?

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内造就了人类过去几千年都没达到的成就?

就是因为近乎无限的电力与机器动力,替代了有限的人力。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未来用近乎无限的AI算力,来替代有限的人脑算力呢?

人类现在无法实现技术突破,有没有可能是人类的脑力已经到极限了,人类的想象力也到极限了,所以无法突破呢?

那么,如果我们不惜血本(这也是星际之门为啥要5000亿美元的原因),用不计其数的显卡和海量的电力搭建出一个超级AI大脑呢?

到时候,人类就可以从繁重枯燥的科研中解脱出来,让AGI自己思考,自己提出思路,自己计算。

然后给出最可能的实验方向,这样人类就相当于有了一个超级天才的大脑。

只要给的电够,科研效率就能取得百倍提升。

过去坑坑吃吃一点一点试错的科研项目,可能会非常快地实现突破。

AGI爆发后,可就远远不是手机、汽车行业受益了。

计算机、生物医药、工程、发动机等等都将迎来革命性的进步。

我们不妨幻想一下,未来有AI控制的矿车,从地底挖矿,然后由AI控制的冶炼,生产商品,然后提供给人类。

同时AI研发的生物技术,让麦粒如同葡萄一般大,人类粮食危机彻底解除。

AI研发的核聚变电站实现正向输出发电,人类彻底解决能源不足的困境,结果会是如何?

那地球别说让15亿人过上发达国家生活了,全部都过上发达国家生活也不是梦想啊!

那人类干啥呢?

吃喝玩乐,仰望星空,探索星辰大海啊!

所以,AI才是未来经济发展最大的增量蛋糕,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的希望。

当然了,我们也没必要因为“星际之门”是美国搞的而忧心忡忡。

过去,中国也许在科技引领上不在行,但在科技追随上还真没怕过谁。

只要美国把路走通,信不信中国第一时间也搞出来一个中国版星际之门?

然后凭借电力优势、规模优势、人力优势,迅速赶上。

毕竟,这种事情,中国已经驾轻就熟了。

比如最近震动美国的DeepSeek大模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中国人用区区600万美元的成本做出的AI模型其性能已经超过了老美用上亿美元甚至10亿美元做出来的大模型。

其效果是颠覆性的,这让美国人如临大敌。

甚至不惜以国家安全为由展开对DeepSeek调查,企图以卑劣的手段将中国这款创新大模型扼杀在摇篮中。

但是,很明显,老美这个企图是不可能得逞的。

4 相信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如果看当下,我们看到的是GDP创富能力是逐渐下降。

传统经济越来越内卷,生活越来越累但生活质量的进步却不尽人意。

但如果展望未来,那么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AI革命爆发的前夜,如同21世纪初互联网革命的前夜一样。

当年教员同志怎么教育我们来着?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我相信未来20年将一个多姿多彩充满变化的AI时代,我们都将有幸见证与参与这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