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老总王传福,从“没人养”的穷小子一步步打拼到身价超千亿的富豪。
他的人生经历完全就是一部励志教科书。
在这巨大的成功背后,这位富豪离不开一个女人的帮助——那就是他的亲嫂子张菊秀。
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个女人的帮助,王传福不一定能够走到如今的地位,
因此王传福成功后也是百般报答哥嫂,几乎是将嫂子当成公主来宠。
那么王传福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地位?
张菊秀又是做了什么竟能让首富捧在手心里对待?
1966年,安徽无为县的一个小村庄,王传福在这里来到了这个世界。
这个大家庭虽然孩子众多,兄妹八人,生活并不富裕,但依靠父亲精湛的木工手艺和母亲的勤俭持家,日子过得也算安稳和谐。
童年时期的王传尽管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好在父母亲人都在身边陪伴着他。然而,命运的无常却过早地降临在这个家庭。
在王传福13岁的时候,父亲因为长期工作劳累过度病倒了,没没过多久便撒手人寰了,留下妻子和八个孩子。
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倒下了,让王传福原本就贫穷的生活,变得更加糟糕,一家九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王传福的五个姐姐陆续嫁人。但生活并没有因为姐姐的出嫁而变得更好,反而家庭的重担都落到了哥哥王传方身上。
为了养活弟弟,王传方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外出打工,努力维持着家庭的生计。
年幼的王传福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但他明白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读书,以后出人头地报答家里人。
然而,老天爷似乎没有打算放过这贫苦的一家。
在王传福中考前夕,母亲也跟随着父亲的脚步离世了,从此这个家里只剩哥哥王传方与他相依为命。
母亲的突然离世,让原本有希望上中专的王传福落榜,就在他纠结是外出打工还是继续上学的时候。
一向沉默寡言的哥哥发话希望王传福能够继续上学,走出农村。
在哥哥的支持下,王传福重新拾起来自己的学业。又过了几年哥哥王传方也到了该娶妻生子的年龄。
而他娶的妻子张菊秀正是改变王传福一生的女人。
张菊秀嫁入王家时,家中已是一贫如洗,但她没有丝毫的抱怨,非常能够体谅兄弟俩的不容易。
张菊秀不仅把自己与丈夫王传方的小家照顾的井井有条,还对小叔子王传福关照有加,把他当成亲弟弟一样疼爱。
王传福对于嫂子的付出和照顾,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张菊秀不光吃苦能干,思想方面也跟丈夫王传方一样。她深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她不惜一切代价支持王传福继续学业。
王传福上到高中的时候,家里的经济压力更大了。因为他每星期都需要十块钱的生活费,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大笔开销。
此时张菊秀不但没有抱怨花销大,还变卖了自己的嫁妆。甚至还放下自己的脸面,挨家挨户地向亲戚朋友们借钱。
她害怕王传福心里负担重,总是告诉他家里有钱,不要担心,你安心上学好好完成学业。
然而,王传福知道,嫂子为他付出了多少,每一分钱都浸透着她的汗水和心血。
他将这份恩情铭记于心,更加努力地学习,希望能早日出人头地,报答嫂子的恩情。
1983年,王传福高考成绩非常不错,成功被中南矿冶学院的冶金物理学专业录取。
王传福马不停蹄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哥嫂,张菊秀高兴得合不拢嘴。
可问题是,学费太贵让他们犯了难。为了让王传福能够顺利上大学,张菊秀做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
她将自己最后一件嫁妆给典当了,是一副很值钱的银手镯。但她毫不犹豫地将它换成了钱,交给了王传福,让他能够安心地踏上求学之路。
大学期间,王传福的生活依然清贫。他深知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因此,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他勤奋学习,热衷于参与各种实验,对电池行业特别感兴趣。这段求学经历,不仅让他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也为他日后的创业之路提前铺垫基础。
1987年,王传福以优秀毕业生身份,成功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深造,攻读电池技术的研究生学位。
在研究生期间,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补贴家用,减轻哥哥嫂子的负担。
他明白,哥哥和嫂子已经为他付出的足够多了,所以他得努力学习,抓紧挣钱报答,不能让他们失望。
王传福在导师的指导下,对镍镉电池的反复充放电性能做了深入研究,收获了一些成果。
这段科研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专业技能,也让他对电池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王传福研究生毕业后,决定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继续深造,成了那里的一名年轻科研新秀。
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他很快升任为深圳公司的总经理。
这份工作让他有能力去报答哥哥和嫂子,但这远远不够,他想要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尽自己最大的能耐去报答家人的恩情。
1995年,他看准了电池市场的大潜力,果断从安稳的研究院岗位离职,投身创业大潮。
这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决定,但王传福心中充满了激情和自信。
王传福在创业起步阶段,遇到钱不够用和技术上卡壳的挑战。他就找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当做自己的启动资金。
拿到这笔钱的时候,王传福既兴奋又担忧,他高兴自己能够在事业上大展宏图,可又担忧万一要是失败了不仅报答不了家人还背上巨额债务。
所以他告诉自己无论如何一定要成功。
他租下了一个简陋的厂房,带领着一支年轻的团队,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旅。
为了节省成本,王传福身兼数职,既是公司的总经理,又是技术人员,还要负责销售工作。
他带领团队自己动手搭建设备,甚至亲自参与生产。
创业的艰辛并没有磨灭王传福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更大的斗志。
功夫不负有心人,比亚迪生产的镍镉电池很快以其优异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镍镉电池供应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许多企业遭受重创,电池行业也受到了波及。
然而,这场危机却成为了比亚迪崛起的契机。
由于比亚迪的电池成本远低于日本等竞争对手,因此在危机中反而脱颖而出,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比亚迪的镍镉电池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40%的份额,与三洋、索尼、松下等国际巨头并驾齐驱,成为全球电池行业的佼佼者。
2003年,王传福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进军汽车行业。
当时,许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认为他放弃了熟悉的电池领域,转而进入一个全新的、竞争激烈的行业,无疑是一场豪赌。
他预见到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坚定地认为,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优势将成为其进军汽车行业的基石。
从电池到汽车,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也是一次充满挑战的转型。
王传福承受着重压,带着比亚迪开始了漫长的挑战之旅。
他投入巨资进行研发,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最终成功推出了比亚迪的第一款新能源汽车。
这款汽车的推出,标志着比亚迪正式进军汽车行业,也开启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传奇之旅。
比亚迪凭借其在电池技术上的丰富经验和不断研发,很快在新能源车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了全球新能源车领域的佼佼者。
比亚迪的成就,既是王传福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少年,到身价千亿的商业巨头,王传福的成功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然而,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始终不忘初心,铭记着家人对他的支持和付出,尤其是嫂子张菊秀的无私奉献。
事业有成之后,王传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哥哥和嫂子接到深圳,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他帮哥哥在公司里找了个后勤活儿,这样哥哥就能踏实过日子,不用再为吃饭发愁了。
他还给嫂子买了房子,让她晚年过得舒服些。即使成为了公司总裁,王传福也从未忘记嫂子对他的恩情。
他经常亲自下厨为嫂子做饭,嘘寒问暖,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他心里清楚,若没有嫂子的默默奉献,他的今天就不会这么美好。
他通过实际行动向嫂子表示感谢,王传福曾想让哥哥嫂子担任公司的高管,享受优越的待遇,但嫂子婉言谢绝了。
她深知自己文化水平有限,担心无法胜任高管的工作,反而会给王传福带来麻烦。
这份淳朴和善良,更让王传福感动不已。
他尊重嫂子的选择,最终安排他们在公司从事后勤工作,让他们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公司贡献一份力量。
王传福的成功并非偶然,是他前方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一步一步打拼到了今天。
而后方是家人们的支持,尤其是嫂子张菊秀的无私奉献,为他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这些加起来,才造就了王传福以及如今的比亚迪帝国。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市值万亿,王传福表格一笔回报5万倍--202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