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店严重过剩,但拼低价是误区

admin
零售店严重过剩,但拼低价是误区

作者丨任文青Andy

零售店严重过剩,但拼低价是误区!

这是我与张智强老师深入交流后总结的一句话。

张智强是谁?

他是“中国品类管理第一人”,2024年2月出版的《品类管理》,是他与“品类管理之父”布莱恩·哈里斯博士一起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写的。

零售店严重过剩,但拼低价是误区

2024年的最后一天,我拜访了张老师,在他北京的办公室里,我们交流了将近3个小时,他说的很多内容让我深受启发,比如:

“现有的消费,不足以养活那么多零售店,很大一部分都要被淘汰。”

“当零售过剩的时候,有一件事无比重要,就是你要知道,顾客是怎样选店的。”

“品类管理讲的是关系,商品与商品之间、商品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爆品是脱离的关系的概念。”

“顾客要的不是最便宜,比如山姆,顾客并不是因为它便宜所以愿意去。”

“在美国,最早积极拥抱品类管理的还有可口可乐、宝洁、联合利华等品牌,零售在变,供应商必须跟着变。”

我说拼低价是误区,不是说价格不重要,也不是说低价没有竞争力,而是,价格,这个维度要放在“品类管理”这个框架下去考量。

与张老师的交流紧紧围绕行业变革展开,针对当下的热门话题,我们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和碰撞。

闭店潮、折扣化、调改风,中国的零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品类管理作为零售的基本功,中国的零售业为什么集体缺失?品类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上游供应商为什么也要学习?

本篇文章,将我们交流的核心内容分享给你。

零售店严重过剩,但拼低价是误区

零售饱和,知道顾客怎样选店

无比重要!

这两年中国零售变化特别大,伴随业绩下滑、关店潮的是折扣化、商超调改等等话题,在您看来中国的零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交流的一开始,我就抛出了自己的问题,我想知道张老师怎么看待中国零售现状。

零售店严重过剩,但拼低价是误区

这个问题很重要,中国零售确实遇到了困难,但如果我们不了解根本性的问题,就找不到出路。张老师说。

当下我们正处于门店过剩的历史性的转折点。要理解这个事情,我们还要稍微讲讲现代零售的历史。

不管是卖场、商超,还是便利店,这种货架销售,顾客自选的现代零售,其实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起来的。当城市人群大量聚集的时候,现代零售也就随之产生。但这背后有一个规律,就是门店数量的发展一开始它是滞后于城市人群增长的,但一旦它发展起来,又必然走入过剩的阶段。

这在美国是发生过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零售就进入过剩饱和阶段,到1990年左右,门店数是一个高峰,然后逐步缓慢下降。

现在中国的零售进入了类似的阶段,我个人的感知是2016年左右,就已经饱和了,这是不可逆的过程。

美国进入门店过剩阶段后,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有哪些借鉴和启发?我追问。

美国零售进入饱和之后,我们看到几个现象:

第一,行业兼并整合加速,比如1990-2000年,十年间发生了10100多起收购邀约,成功1000多起,这意味着门店数量急剧下降。

第二,大量企业被淘汰,但是活下来的,效率更高,单店销售额增长。

第三,零售开始从“懂产品”发展到“懂顾客”,大家开始意识到,对顾客行为的认识,要远远比产品更重要。

这也是中国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讲,懂得零售饱和时代的经营方法、生存法则就很重要。

您说的零售饱和时代的经营方法、生存法则是指什么?与您现在讲的品类管理有什么关系?我继续追问。

张老师继续讲解。

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个核心问题,门店饱和过剩了,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过去你开店就能赚钱,但是现在消费者选择太多了,它可以不选择你。这时候有一件事无比重要,就是你要知道,顾客是怎样选店的?他选店的基本逻辑是什么?为什么他路过你但不进来,却去了别家的店?

这就涉及到品类管理的概念,当然它不是做好零售的全部,但它是一个起点和基础。

这是哈里斯博士最早在美国提出来的,随即得到零售行业的认可,过去30年它已经成为零售行业的基本功,融入到它们的日常经营之中。

从2016年开始,我就开始将哈里斯博士的课程引入到中国,但坦率说,当零售赚钱比较容易的时候,大家不太关注这个。但最近几年,我们发现行业对品类管理的需求越发迫切。

2020年初,有企业说我们看到有日语版的《品类管理》,能不能翻译为中文。哈里斯博士和我们讨论后觉得,过去的版本需要迭代,而且中国市场有自身的特点,我们能不能针对中国市场专门出一本书?

零售店严重过剩,但拼低价是误区

所以我们花了将近两年半时间,内容上做了5-6次的迭代,最终在2024年2月在国内出版了《品类管理》。

出版之后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可,我觉得这件事还是很有价值的。

零售店严重过剩,但拼低价是误区

卖对商品,比卖得便宜更重要

《品类管理》这本书我读了两遍。这四个字,很多人的理解说,是不是就是把商品管理好,我在读您的书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不是!张老师说,其实很多人对这四个字是有误解的。经常有人问我,你说的“品类”是大类、中类,还是小类?

不是的。我们说的“品类”是一个独特概念,它是高度关联、可以相互替代的一组商品,它对应的是顾客的某种需要。

拿罐头食品举例吧。

零售店严重过剩,但拼低价是误区

里面有水果罐头和肉罐头,我们通常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把它们放在一起。但你从顾客角度去看,完全不是一回事儿。顾客消费水果罐头有点接近零食,而肉罐头更接近我们餐桌上的硬菜。从品类管理角度来讲,你在陈列上,水果罐头与零食应该靠得更近,肉罐头和烧鸡、熟食之类的要靠得更近。

不是从产品的名称、从加工、包装的方式去看品类,而是你要从顾客的角度去理解,重新归类。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讲的品类是供给视角,而您说的品类是顾客视角。我总结到。

是的,顾客视角,这个很重要!

刚才我们讲,零售饱和了,我们要思考顾客怎么选店的。那么我们就要问,顾客对一家门店是怎么感知和评估的?

一般来讲,你问顾客一家门店怎么样?他其实是从商品是否全、价格怎样、品质如何等几个方面来看。但是他怎么评估这几个方面呢?

没有顾客看完整的门店,他带着需要,看到的是一个品类一个品类,而不是整个门店。

也就是说,顾客是从品类来感知你的门店的。

我举个例子,某个门店它们有一个品类的SKU,经过我们的调整从100降到了60多个。但是顾客的反馈却是,商品更丰富了,品质更好了,价格更便宜了。

这是品类管理研究的事情,过去我们只是把商品往上一放,不考虑顾客的需要,不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大量商品是无效商品。

所以逻辑是,门店过剩,要思考顾客是怎么选店的,顾客选店依赖的是他对门店的评估,而品类是它评估的基本要素。我的思路更清晰了。

对,是品类不是价格。价格是品类管理的下一层要素。

张老师继续说。

从供应商那里获得足够低价,然后卖便宜,当然它也很重要。但对零售来说,卖对商品,比买得便宜,要重要得多的多!

我一直说山姆,顾客那么追捧山姆,并不是因为它便宜啊。

拼低价,大家都会,最后都拼不下去,要从品类管理上下功夫,就是一个个品类去调整,去给到顾客好的体验。

这里面涉及商品构成、定价、促销、陈列这四项基本工作,基于这些,你去达成好的经营效率。

零售店严重过剩,但拼低价是误区

品类管理是基础

远远不是全部

张老师,我的理解,品类管理过去不重要,因为大家不做,也能赚钱,现在不行了。那么中国的零售要找到出路,品类管理将扮演什么角色?

品类管理是基础,远远不是全部。

品类管理是起点,但不是终点。

什么意思?

我举个例子。品类管理更多关乎的是前端商品的规划,但要做好零售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后端的供应链管理、企业的流程管理等等。

但反过来说,如果前端规划错误,后端怎么做也没有意义。

这就是我说的,零售经营是基本功,它是起点,是基础的意思。

说到基本功,张老师,我的理解就是,所有被称为基本功的东西,都是听起来很容易,真要做到、做好,是很难的。我补充到。

你说的对。

品类管理是技术,是理念,也是实践。理念容易理解,但要做好需要坚持。它不是说一套拳法,教给你就会了。

它需要时间,要在实践中反复操练,需要企业基于理念和实践不断内化,最终成为自身的系统能力。而且它不适合自学,最好要有教练带,能有碰撞和切磋。

它也是一把手工程,老板不带头,不支持,企业也不可能做好。

我有一个疑问,现在中国零售跟国外比如美国相比,大概是什么水平?

我的判断是,中国跟美国差30年。因为我们现在的阶段,其实就是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阶段。我们现在刚开始重视品类管理。张老师说。

品类管理是零售经营的起点,这是基本功,如果国外零售企业的水平是大学,那么中国本土即使是优秀的企业,可能也只是小学水平。

零售店严重过剩,但拼低价是误区

我常说的一个例子。山姆是美国企业,在中国开店,雇佣中国员工,卖中国的商品,赚中国人的钱,中国企业能做到吗?

但这不是说,我们需要花30年才能跟上,实际上远远不需要。因为别人摸索来的理念、技术、经验,我们可以拿来用。

我们现在大量企业开始调商品结构,开始模仿走在前面的同行。这个很好,但模仿只是起点,要打造出自身的系统能力。而且我们要有更远的视野,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在美国开店,雇美国员工,卖美国商品,赚美国人的钱?我相信会有这样的优秀企业出来。

零售店严重过剩,但拼低价是误区

品类管理,供应商要学习和拥抱

零售开始围绕顾客需要做品类管理,这势必对它的供应商产生影响。过去零售摆货架,我付费用就能展示、售卖,未来这个逻辑行不通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供应商,不管是厂家还是中间商,也一定要学习品类管理。关于品类管理,我有进一步的思考。

你说的没错。张老师说。

供应商为什么要学习品类管理?

第一,零售门店过剩,顾客首先是选门店,然后是选商品,你不了解门店是怎么选商品的,你如何在门店获得机会?尤其是在上游也产能过剩的情况下。

第二,作为供应商,你对顾客选择门店规律掌握的更多,你实际上可以帮助门店,你可以在与门店的合作中是占据主动。

我再补充一点,品类管理讲的是关系。它关注的是,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商品与顾客的关系。现在大家都爱讲爆品、大单品,这个是脱离“关系”维度来讲的。上游的供应商要理解门店、理解顾客,理解品类管理,去思考未来的商品开发。

而且我提供一个事实,品类管理在美国兴起的时候,除了零售行业,积极拥抱的还有上游的品牌商,比如可口可乐、宝洁、联合利华、卡夫亨氏,还包括中间商,比如Super Value,等等。

它们很清楚,零售在洗牌的时候,供应商也要跟着变,品类管理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

比如宝洁,七八十年代,它收购了很多品类,它的组织方式以品牌为团队,但后来发现资源在重复,就变成以品类为主线,压缩品项,这背后就是基于零售端品类管理的逻辑。

在美国,消费品企业和零售企业的精英群体是一个圈子。制造商里的头部企业,跟零售的头部企业,关系越来越紧密,形成超级俱乐部。

对制造商而言,要么你对消费者影响力足够大,零售企业必须上你品牌的商品,要么你跟零售企业是一伙,你为它代工。

美国的情况,是值得中国快消行业观察和思考的。

90年代中期的美国,从工厂到消费者,叫供应链,是PUSH(推)的逻辑。品类管理改变了零售企业,消费者在拉动,是PULL(拉)的逻辑。

张老师您说的这个情况,跟我们看到的快消行业变革是一致的,正如我们三月在成都大会的主题“新秩序·共生”。我们把它叫做秩序的重构。我补充到。

过去是品牌主导的,把产品推给消费者的秩序。而未来是把消费者需求集合起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秩序。前者“推”的逻辑,后者是消费者或者说顾客“拉”的逻辑。

这个变化已经开始了。

产业链不同角色,包括厂家、零售和中间商,需要深刻理解当下行业正在发生什么变化,未来是怎样的趋势。清晰自己的转变方向,明确自己未来的生态位置,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大家一起推动行业的变革进化,这是强者应该、才能展现的姿态。